-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沪教五四制语文七上核舟记3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 * * * * * * * 浙江一大师在米粒大小象牙雕刻42位美国总统 潘大师在打磨成鼎形的指甲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了一幅国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魏学伊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大苏泛赤壁 解 题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 ) 贻(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褶( ) 膝( ) 楫( ) 篆( ) 狭( ) wǎng yí jī shǔ sǎn rán zhě xī jí zhuàn xiá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 特殊的技艺 直径一寸 ?做,这里指雕刻 没有?根据,依据?模拟?赠送?乘船浮行?jī零数大约缓缓地? 起指胡须 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清清楚楚黑朱红色刻尚,还? 满长而窄 极?像船桨正平 古代男子的美称 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奇巧 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核舟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 不同的表现?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