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微乳液1修改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微乳液1修改要点

第二章微乳液(Microemulsion) §2-1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 1 名称: 表面活性剂两亲性→缔合结构体系 80年代 微复相体系 Micro-multiple phase system 1980年 Thomas 有序组合体 Organized Assemblies 1982年 Eike 两亲分子自组装组合体 Self- Organized of Amphipathic molecules 两亲分子组合体: 在溶液中,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作用,可在界面上达到饱和吸附量,在溶液中可形成各种缔合结构 2 应用前景 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通常调整组成,可控结构。 本身在日用化工、三次采油、药物、建材、纺织等。 反应微环境: i)反应物增溶、浓集、定域化 ii)改变量子产率,使反应物活化能、电离势,氧化还原电位等 iii)改变光化学,化学反应途径速率 应用前景—太阳能储存、转换,开展人工光合作用;仿生作用(分子识别);三次采油;模拟细胞;克隆载体;纳米材料制备 作为载体—克隆: i)克隆—无性繁殖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ii)白细胞介素—2(IL—2);人工胰岛素,γ—干扰素 从人体、动物体中获得,成本很高 把人类细胞核中DNA(片段基因)放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无性繁殖,并以正确的氨基序列表达。 iii)细胞内环境不同人类细胞,重组蛋白的析叠为堆积聚集体,没有活性的包含体 科隆细胞→折叠中向体(I)→天然蛋白质分子(N) iv)1990年,Hagen AOT/异辛烷/水体系的W/O微乳液 可控WO,离子强度,PH,变性剂,氧化剂,还原剂等 提供科隆的合适微环境。 3药物赋型剂 1)O/W型 乳状液、微乳液 W/O/W——水溶性药物载体(多肽、蛋白质)用于肌内注射 2)靶向——药在靶向血管或作用部位释放,向全身摄取很少 i)粒径大小 7um,肺血管截留,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用于控制肺癌 12~44um,白蛋的微粒静脉注射10分钟,95%集中于肺部 7~5um,积累在骨髓中 1um,85%分布于肝脾(单核吞噬细胞摄取) ii)表面性质 a)非离子poloxamer进入肺部 b)带负电—肝 带正电—肺 iii)修饰糖的衍生物 靶向细胞 识别乳糖残基 肝细胞 半乳糖 纤维细胞 甘露糖—6—磷白酸 肺/心 半乳糖 白细胞 6—氨基—甘露糖 单核吞噬细胞 N—2酰葡萄糖 iv)物化条件 a)温度 热敏脂质体—磷脂酰胆碱(PHC) b) PH 得了肺病PH比正常低—高半胱氨酸 §3-2微乳液的组成和制备方法 一 定义 1943年,Hoar和Schulman在硬脂酸钠/正十六烷/水的混合体系中(为乳状液),滴加己醇变成透明体系,称之“microemulsions”。 1958年,有人提出“溶胀胶束”(swollen micelle),“增溶胶束溶液”(solubilization micellar solution)。 1978年 Prince.L.提出“它是由水(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的比例下,自发形成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低粘度和各向同性的稳定体系。” 1985年 D.O.shah提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膜作用下,生成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的透明的体系。” 二 微乳液、胶束、液晶的异同 相同:自发形成、各向同性的低粘度稳定体系 不同: 三 分类 单相微乳液 多相微乳液(上相、中相、下相) 四 制备微乳液(适当比例自发形成) 盐度扫描法(相态测定) WOR=1,CSaa、CA一定,相态数(包括复相体积)→基于因素变化―盐度 界面张力: ⅰ)WinsorⅢ (中相微乳)两个界面 :O/M,M/W 接近达到超低 ,有利于驱油,中相越大越好 V剩余油相=V剩余水相 (筛选配方标准) ii) WinsorⅠ (O/W微乳液)与水相界面张力达到超低,与油相界面张力 大,微乳液滞留在油层。 iii)WinsorⅡ (W/O微乳液)与油相界面张力达到超低,与水相界面张力大,微乳液滞留在水层。 iv) 总的变化 增溶系数 : 增溶参数 : 其他因素扫描对相态的影响 扫描变量 相态变化 含盐量 I→III→II 油(烷烃碳数)ACN值 II→III→I 醇(C1―C3)浓度增加 II→III→I 醇(C4―C8)浓度增加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