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片.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名片.doc

古代名片   名片是交际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非常流行,一般作为沟通媒介在社会交往中用于自我介绍。名片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自古就有之。   一、名片名称的演变   我国最早的名片称为“谒”,产生于秦汉之际,为木质。清赵翼《陔馀丛考·名帖》曰:“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为谒,汉末谓之为刺。”谒通常是下属拜见上级之用。《后汉书·孔融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即为其例证。汉末,谒又被改称为“刺”,《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祢衡)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温灭。”   唐宋时期,谒为纸帖,被称为“门状”。门状本来是下属见上司而呈上的公状,一般上司在上面签了字才允许引见,才能拜会。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载:“旧唐事,……府县官见长吏,诸司僚属见官长,藩镇入朝见宰相及台参,则用公状。前具衔,称右某谨祗候某官,伏听处分。牒见状如前,谨牒。”这种规矩一直沿用到宋。如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曰:“唐宋启事用门状,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谒之名刺也。”   到了明代,名片使用更加广泛,称为手本,亦称“名帖”。明刘銮《五石瓠》:“官司移会用六扣白柬,谓之手本;万历间士大夫亦用六扣, 然称名帖”。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俞涎《茶香室续钞》载:按此则今人所用名片,始于明季也。”   二、名片的形制   最早的名片就其材质来说,皆是用竹板和木板制作而成的,故又称“刺”。宋代孔平仲在《孔氏谈苑》中云:“古者未有纸,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 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名片开始用纸制作,故称为名帖、名纸。清赵翼《陔馀丛考·名帖》载:“刘、冯《事始》云:‘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看来“帖”与“刺”的称谓是因质料不同而有所区别的,后来都成了名片的代称。   不同时代的名片形制也有所不同。关于“谒”“刺”的形制,文献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我们从现代考古发现可以得到一些认识。   1979年,在南昌市阳明路清理出东吴时期三人合葬墓,墓中主棺有二十一枚木简,规格大小一致,均长24.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字皆隶体墨书。   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十四枚木刺和三枚木谒。木刺长均为24.8厘米,正与同墓出土的漆尺的长度24.8厘米相同。三枚木谒,长均为24.8厘米,宽均为9.5厘米,厚均为3.4厘米。   综合这两个考古发现可知,当时的刺长一般为一尺,谒与刺的长度基本一样,为24.8厘米,即为当时的一尺,但宽度和厚度约是刺的三倍。   关于唐代门状的形制,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曰:“唐李德裕为相贵盛,人务加礼,改具衔候起居之状,谓之门状。”这说明唐代礼节盛行,很重视名片,并在名片上画上等候起居谦恭崇拜的样子,这就使名片添了新花样。又明杨慎《艺林代山·画刺门笺蕊简》:“《释名》曰:书姓名于刺上,作再拜起居字,皆画其体,尽边如画。刺平交用之下官刺上官,中央一行而已,谓之门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门状又称门笺,与名刺有所不同:名刺可以用于平行交往,而门状只用于下官对上官的谒拜;更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得知门状有字亦有画。   宋代时门状又称名帖,亦曰参榜,参状,制作甚为讲究。有的门状用红绫制成,赤金为字。有的门状就是一幅织锦,其上大红绒字也是织成的。呈递门状时,还要加上底壳。下官见长官,用青色底壳。门生初见座师,则以红绫制底壳。如此名片,即使是在今日也属豪华型的。名纸的尺寸规格,司马光《书仪》“名纸”条云:“取纸半左卷令紧实,以线近上横系之,题其阳面,云乡贡进士姓名。”   明代“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小则会被视为狂傲。   清代,名片向小型化发展,清代《竹枝词》有诗云:“是新拜帖都兴小,三寸来长二寸宽”,“红笺二寸书名姓,曾许怀间半刺通”。   三、名片的内容和格式   “谒”的内容,包括拜访者的名字和其他介绍性的文字,是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释名》:“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关于“谒”内容的书写格式,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木谒,居中书一“谒”字,在右侧直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等十八字,表明当时一般谒是在中央顶端书“谒”字,而姓名、官职、籍贯及“再拜”等皆偏书于右侧。如果同时送礼,则要加书所送钱物的数量。《释名》:“画姓名于奏上曰画刺,做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如画也。”即是其佐证。   汉代以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开始用纸作名帖了。名帖也相继被叫作“名” “名纸”等,但同时沿用了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