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馆藏皮影艺术鉴赏.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博物院馆藏皮影艺术鉴赏.doc

四川博物院馆藏皮影艺术鉴赏   皮影,又称灯影戏、皮影戏,是用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较复杂的影戏。皮影戏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说唱为一体,独具东方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美神韵。   皮影戏在全国分布十分广泛,不同地区的皮影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皮影文化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河北滦州为代表;南影以四川皮影为首,是国内皮影戏中影响极大的种类之一。四川皮影作为民间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四川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巴蜀沃土中酝酿出的一朵芳香奇葩。   四川博物院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抢救收藏了一批皮影艺术品。这批皮影艺术品题材极为丰富、精美,时代跨越清代到民国、“文革”时期,主要以四川皮影为主。   一、四川皮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四川皮影产生的时代,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晚期。这从清代中期著名的四川学者、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1734—1803)的一首“影灯戏”诗中可寻到踪迹。四川皮影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四川皮影所体现的儒、道、释精神,使这种艺术形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四川皮影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清晰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如包含了儒家伦理和道教艺术以及以佛教传说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等。   四川皮影纯熟的造型语言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艺等特点则具备了高雅艺术品的所有品质。此外,几百年的繁荣昌盛使皮影雕刻艺术承载了许多历史信息,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到几个世纪中古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习俗,进而了解历史的演化规律,丰富历史知识。皮影所揭示的深刻社会内容,所体现的儒、道、释文化精神,不仅在过去发挥了作用,在今天同样也具有意义,从中人们可以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许多精髓。   二、四川皮影的艺术特征   (一)四川皮影分三大流派   四川皮影有成都皮影、川北皮影、纸灯影三大艺术流派。它们在工艺制作上同是在经过硝、刮薄、压平、晾干处理后的黄牛皮上或纸上起稿而后雕刻、绘染、定胶、打蜡出光、用线串连等步骤制作而成。在造型上,由于地理环境及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以及民俗和欣赏习惯的差异,它们又各具自己的艺术特色。   1.成都皮影   成都皮影是四川皮影最具地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类型。成都皮影主要配合川剧的演唱。清代川剧最流行的时候,成都有二十余个社团,如春乐园、九成班等,都是享有盛名的川剧团。最初传到四川的皮影,差不多都是属于陕西刻制的,但雕刻工艺不精美,人物服饰也不能适应川剧演唱要求,因此,在成都一带,就逐渐出现了一些刻制皮影的艺人,其中最有名的有成都的仲杰子(钟焕章)、钟长兴、刘阿尼(刘洪顺)、蒲灯影等一大批皮影雕刻家。在公元1851年到1853年,有一部分热爱川剧艺术和对皮影有研究兴趣的画家,配合仲杰子和刘灯影两人,合作刻制了一套皮灯影。他们借鉴了川剧的表现艺术和民间木版年画(主要是绵竹木版年画)中门神的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间壁画、庙画的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规律,也吸取了朴实、雅致、装饰性强烈的蜀锦、蜀锈、民间剪纸和印染中诸如水、云、龙、凤、花、鸟、虫、草等各类纹饰,令雕刻十分精美。   2. 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   川北土灯影,影偶长约一尺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时生、旦、净、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担任。加上乐队还有七八人,故编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皮影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合川的嘉陵江流域一带。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传,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一杨姓皮影艺人来到川北,在西充县槐树场安家传艺,其皮影技艺很快在川北传播开来。川北皮影在造型上和北方皮影相近,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幕上,丝毫毕现;然而在唱腔上都是川剧唱腔,并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剧目丰实,多为连台戏,擅长《三国》《水游》《西游》《封神》等题材,也上演部分川剧剧目。其演出自清以来,一直活跃在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各县。据不完全统计,川北皮影有大小影箱六十个以上,著名皮影艺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3.纸灯影   此类皮影仅供小孩逢年过节玩耍,用纸雕刻,彩绘敷油(桐油),刀法粗犷,设色简洁,节日气氛浓厚,高约15—20厘米,比川北皮影小。   (二)皮影的制作工艺和操纵装置   成都皮影以本地所产的半透明的黄牛皮(俗称“亮皮子”)为原料,雕刻出不同人物形象。牛皮经久耐用,不易卷折,所以沿用至今。北方皮影用马皮、羊皮和纸等。   1.成都皮影身体结构共分14个关节:帽、头、胸、腹、下肢(一双)、上臂(一双)、手掌(一双)、手指(一双)。头子可插进脖颈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