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
黄宝生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梵巴专业。1965年至今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现为学部委员、梵文研究中心主任。著译有《印度古代文学》《印度古典诗学》梵语诗学论著汇编》《摩诃婆罗多》《奥义书》《薄伽梵歌》《梵汉佛经对勘丛书》等,涉及中印文学、诗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
????2015年1月26日,在印度驻华使馆庆祝共和国日的招待会上,印度驻华大使宣布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黄宝生荣获印度政府莲花奖的喜讯。在本年度104位获奖者当中,共有17位非印度籍学者。黄宝生位列外籍莲花奖得主之首,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同时获得印度总统奖(2012)和莲花奖(2015)的学者。
????由于语法变化复杂,梵文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据粗略统计,全中国掌握这门语言的也不过几十人而已。从1960年算起,黄宝生踏入梵学领域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出版学术专著,翻译、编写教材和语法,为国内梵文学科的建设奠定基础,填补领域空白。2012年,时任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颁发的总统奖授奖词中对他如是评价:“黄宝生先生是中国的梵语/巴利语学者,并以半个世纪的成就确立了他杰出东方学家的地位。”
????在社科院外文所梵文研究中心,这位七旬老人接受本报采访,回顾他跋涉在梵学路上的一生。
????师从季羡林、金克木学梵文巴利文
????1960年,18岁的黄宝生考入北大中文系,但到中文系报到时,却被告知调到了东语系。而到了东语系,他又被分配在梵文、巴利文专业。“当时也不问为什么,我们那一代,认为服从国家分配是应该的。”回忆当年这一对命运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专业转变,黄宝生说这是“命运给予的恩赐”。
????黄宝生就读的这届属中国高校首次开设的梵文班。在1960年到1965年(学制五年)的学习中,季羡林和金克木两位先生亲自执教,前四年学梵文,在学会梵文的基础上,第五年季羡林再教巴利文。两位先生当时都才50岁左右,学术成熟,精力充沛,亲自编写教材,讲课中尤其注重语法解析,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
????两位先生都热爱文学。季羡林喜欢写散文,是散文家。金克木喜欢写诗,是诗人。黄宝生依然记得,在大学三年级(1962年)时,季羡林发表一篇散文《春满燕园》,其中描写他在清晨漫步燕园时,“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读外语的声音,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依稀可辨”。在外语中特别提到梵语,这让梵文班的学生倍受鼓舞。
????喜爱文学的黄宝生,自然会更加自觉接受两位先生的熏陶。教材中有不少梵语文学的名著,尤其是高年级时,选读大诗人迦梨陀娑的作品,让他们充分领略梵语诗歌的语言艺术。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这种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梵文班入学时的20个学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剩下17个。“梵文确实难学。我们当时就知道,我们不能像学现代语言的学生那样,毕业之后从事外事、外贸等工作,我们将来的出路就是搞研究。”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大量的佛经都是经由梵文翻译而来;另外,中国没有梵汉辞典,学习、研究梵文的主要参考书、工具书都是英文的;因此,两位先生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除了梵文巴利文之外,还安排古汉语和英语的相关课程,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临近毕业时,季羡林和社科院的相关研究所联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争取适合的工作岗位。1965年,梵文班的学生一毕业,很多人被分配到社科院哲学所、宗教所、历史所,喜欢文学的黄宝生被推荐进了外文所。
????打通世界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填补空白工作不到一年,就赶上了文革。年轻的黄宝生也不由自主地卷了进去,在“炼狱”中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因此,文革结束,能够重新开始学术研究,他倍感幸福。其实,在文革尚未正式结束之前(1973年),外文所就已经开始非正式地恢复学术研究。所长冯至还亲自写信委托季羡林指导黄宝生的工作。殊不知当时,季羡林尚未“解放”,黄宝生在北大一栋学生宿舍楼的值班室找到了他。这次“非同寻常”的问学,季羡林给黄宝生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做学问要从bibliography(目录学)入手。”这样,在此后几年中,他经常查阅和浏览国内外学者的梵学研究成果,养成了阅读书目的习惯。
????1983年到1986年,黄宝生参加了季羡林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印度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其中的梵语文学部分主要由他承担,季羡林因为刚刚完成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工作,撰写了其中关于史诗《罗摩衍那》的一章。在中国,向学术界介绍梵语文学理论的先驱者是金克木。早在1965年,他为社科院外文所编辑的《古典文学理论译丛》选译了一些梵语诗学名著的重要章节。黄宝生在编写《印度文学史》中《梵语文学理论》时,真切体会到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诗学宝库。所以,文学史编写工作结束后,黄宝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