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临症应用基础探讨 2[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探析 邹翠双 学习形式 业 余 成 绩 评 定 教 师 学历层次 专升本科 专 业 中医医结合 评 定 意 见 学 号 201113108013 姓 名 邹翠双 工作单位 新乐市中医院 通讯地址 新乐市中医院 联系电话 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探析 2011级中西医结合本科 邹翠双 摘要:小青龙汤是著名经方,临床应用广泛,主要治疗外感寒邪,内有水饮的咳嗽、气喘等证,后世医家亦据临证经验加以发挥均获较好的疗效。现从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加以阐述,并对其方义药理及后世医家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更加具体地理解其辨证应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寒内饮”的抽象概括。 关键字:小青龙汤、伤寒论、方义 小青龙汤源自《伤寒论》,历数千年而久用而不衰,贵在其“宣收相济,升降兼实,阴阳平调”的独特功效和适应病症广泛的主治特点。笔者师从当代中医,临床常喜用之,关于该方原文的理解,历代医家解释颇多,临床应用亦有成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小青龙汤略有感悟,现结合实践中的体会,就该方证的有关实质性问题探析如下。 关于原文的理解 《伤寒论》原文第四十条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文开篇冠以“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直接表明了本方所主为表寒里饮证,系患者素体阳弱,津液不能布化,寒水内停在先,复感风寒,肺郁表闭,寒饮内动,即所谓的“外寒引动内饮”。继而,仲景笔锋转而论述表寒内饮所致的一系列症和证“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分类叙述。 从六经理论方面来讲,按照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伤寒或中风统称太阳病,外邪首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表),然后进一步到少阳经(半表半里),再到阳明经(分为经和腑),然后进入阴经,阳明传入太阴,再入少阴,最后入厥阴,这是其传变过程。结合小青龙汤病机,伤寒表不解,为在表,在太阳经;心下有水气,依据伤寒论中多次提到心下,如“心下痞”、“心下悸”、“心下满”等,可见心下当为脾胃的统称,心下有水气则为在里,即太阴经脾胃有水饮。综合起来看其病机,有寒邪在太阳经,有水湿在太阴经。素体阳弱,脾气本虚,寒邪直中太阴,脾通过运化水湿至全身四肢百骸,防止水湿停滞致病。寒邪侵袭膀胱经,寒水之经气遇外感之寒邪,两寒相引,水气过旺,土不制水而反克,故出现小青龙汤证。 联系临床来看,“心下有水气”是本证的关键,亦是水邪滞留体内的一种综合性病理理念。水气变动不居,滞留不同位置引起不同的症状,如水饮停于肺中,肺失宣肃则咳喘、咳痰;饮停胃中,胃失和降则呕吐;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口渴‘水走肠间则下利;水邪壅滞于上,阻碍气机升降则噎;蓄于膀胱,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此外若以方测证,以证测脉,因属寒饮为症,则其咳吐痰涎为清稀而有泡沫状,脉当弦,苔当白而滑润。 关于方义的理解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此为“以经解论”之典范,简而言之,麻黄、桂枝、甘草治疗“伤寒表不解”,芍药、五味子治疗“咳逆而喘”,干姜、细辛、半夏治疗“心下有水气”。方解平实明朗,多为后世医家所遵从。 然笔者以为,小青龙汤是用来治外感内饮的要方,其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全方以“温通布散”为作用特点,有温肺化饮止咳喘、解表散邪退寒热、振奋心阳除胸痹、通阳行水消肿满等效用,符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说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细辛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