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误读的苏学
提起苏学,人们立即会想起北宋中期驰骋文坛的三苏,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尽风骚;立即会想起文采风流、才气无双、倜傥豪迈唱着大江东去的东坡居士苏轼。无疑,文学是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成就卓著得到一致公认的。但谈及政治态度,则毁誉交织,各持一说。
苏学不仅仅是文学主张和文学成就,政治见解是比文学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北宋哲宗年间蜀党洛党之争,也就是苏学与程学之争。南宋淳熙年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公案——朱唐交奏公案,理学家朱熹和浙东实学派学者唐仲友发生激烈冲突,宰相王淮认为其本质是学术思想和治国理念之争,他指出:“唐,苏学;朱,洛学。”宋孝宗表示完全赞同。
这里所说的苏学和洛学显然不是指文学主张,而是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单就文学而言,三苏——尤其是苏轼,几乎是座丰碑,二程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即使后来被封为圣人的朱熹有一定文学成就,也难与苏氏相提并论。
当代学者对苏学的政治主张一般评价不高,尤其在熙宁变法中,苏轼、苏辙兄弟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列入保守派阵营,他们的观点常被当作顽固派攻击新法的言论引用,是保守派的代表。稍稍折中一点的说法是,最初他们有一点革新思想,后来转向保守;但变法失败后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
其实这是对苏学的误读。苏学代表了先进的思想观念,自始至终是改革派。二苏与王安石的矛盾是两种不同变革思路的冲突,他们之间非但没有互相排挤打击,反而是互相欣赏,互相支持,印证了君子之间既存争议又互伸援手的情谊。下面就此看法展开论述。
一、经济的发展与庆历新政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赵宋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工商立国”的王朝。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成功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财迷皇王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了。主张士、农、工、商各得其业,不与商贾争利 “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曾说:臣请诏天下茶盐之法,尽使行商,以去苛刻之刑,以息运置之劳,以取长久之利。《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上》,四部丛刊本。梅尧臣有《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其二云:汴之水,入于泗,黄流清淮为一致。上牵下橹日夜来,千人同济兮万人利。利何谓?国之漕,商之货,实所寄。《奏灾异后合行四事》,梅尧臣著,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279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年。参预“庆历新政”而又是北宋诗文革新主将的欧阳修,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利,富民富国。他在《送朱职方表臣提举运盐》诗中写道:英英职方郎,文行粹而美。连年宿与泗,有政皆可纪。忽来从辟书,感激赴知己。闵然哀远人,吐策献天子:治国如治身,四民就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釱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臣请通其流,为国扫泥滓;金钱归府藏,滋味饱闾里,利害难先言,岁月可较比。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第113页,中华书局,2001年。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在《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中指出:
臣闻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是以法不税五谷,使丰熟之乡,商贾争籴,以起太贱之价;灾伤之地,舟车辐辏,以压太贵之直。自先王以来,未之有改也。而近岁法令,始有五谷力胜税钱,使商贾不行,农末皆病……与其官私费耗,为害如此,何似削去近日所立五谷力胜税钱一条,只行《天圣附令》免税指挥?则丰凶相济,农末皆利,纵有水旱,无大饥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