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版的权】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docVIP

【公共版的权】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自序     三民书局刘振强先生要我写一本有关《三国演义》的书,我把《三国演义》看了之后,只拟定第一节标题:“孰是正统”,写了之后,细读一遍,认为太过学究的,就放弃不写。   许多读者都希望我写《红楼梦》。《水浒传》与社会,《西游记》与政治,都已出版了。现在《红楼梦》与什么?想来想去,约有十数年之久,忽然想起“家庭”。于是就决定写《〈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以与《水浒传》、《西游记》合为三部“小”著作。一写社会,一写政治,一写家庭,刚刚好。   我写此书与写《中国社会政治史》的方法相同,初则把《红楼梦》看了又看,看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讨论。先决定每节的标题;次将书中所述,细分门类,归纳于每节之中;而后还是先起稿,次抄正。抄好了,再看一遍,将重复的删去,忽略的加入。虽然缺点甚多,但我主观上尚觉满意。   我是学习社会科学尤其公法学的。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是将小说看作社会意识的表现。因之,研究方法与研究文学的绝不相同,不作无意义的考证,更不注重版本的异同,去检查那些不重要的字,这一版本是啥,另一版本是啥。但过去学者如王梦阮、沈瓶庵(《索隐》)、蔡元培(《索隐》)、胡适之(《考证》)诸位先生的考证,均于本小著中适当之处,稍加批评。只唯钱静方先生的《红楼梦考》,因为我不大知道明珠及纳兰成德的历史,故不敢乱加评语。以上诸种考证,虽然过去都看过了,兹所根据者,乃饶彬先生关于上文四种考证所作的简单介绍。饶彬先生的文章载在三民书局出版的《红楼梦》书中。   本书引用《红楼梦》中一段故事,或一句、数句的文字,均注明三民版那一回数,以便读者作更有价值的研究。 缘引(1)     “满纸荒唐言”,又对荒唐做文章,固然只是游戏笔墨,而却不能陶情适性。看官,笔者有自知之明,绝非贤哲之士,只是狂狷之徒。年应常珍而杖于朝,顾乃不识时宜,不作长铗之歌,不知地癖之利;且也,才非应期,器不绝伦,出不能安上治民,草随风偃,入不能挥毫属笔,炫玉求售。其未曾绝粮于陈蔡,不能不感谢当涂的眷顾。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作者自幼就爱看小说。在古典小说之中,作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共有三部:《红楼梦》第一,《西游记》第二,《水浒传》第三。《红楼梦》何以列为第一,待后再说,现在先谈《西游记》。   《西游记》也许有人认为谈神说怪,文学上毫无价值。余虽未曾研究文学,而看过文学之书并不少。《西游记》能够流传那样的久,那样的广,绝不是因为读者爱听鬼怪之事。《西游记》所描写的妖怪,各有各的法力,毫不重复,而其目标均集中于要食唐僧的肉。要食唐僧的肉是《西游记》的统一性;妖怪各显神通,无一雷同,是《西游记》的变化性。案吾人心理无不要求统一,即对于继续发生的现象,希望有一个中心观念,把各种现象统一起来。统一不是单调,单调是“类似”继续不已的现象,可令吾人发生厌倦,而引起不快的感情。世上多数现象都不是由单一部分构成,而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结合而成。部分愈类似,统一愈显明,故单就统一言之,“类似”确能适合吾人的心理。但是吾人心理除要求统一之外,又希望“变化”。“类似”只能满足吾人心理所要求的统一观念,同时却侵害了吾人心理所希望的变化观念。“类似”反复不已,部分将减少其印象力。部分的印象力既已减少,则部分所构成的整体亦必随之丧失印象力。故要保持现象整体的印象力,必须部分有复杂的变化。   一切情绪无不要求刺激之有变化。吾人听了一种音乐,倘令尽是低音,必定感觉沉闷,而发生沮丧的情绪。其声若有变化,由低而高,吾人的情绪虽然随之兴奋,而发生快感。但高音继续太久,吾人的情绪又觉躁急,而回归到不愉快的心境。《西游记》写到妖怪捉住唐僧及其徒弟,快要烹食之时,读者的心情不禁为之紧张,随着发生的竟是猪八戒的诙谐言辞,吾人心理突然轻松,往往捧腹大笑,这是《西游记》成功之处。读者只以神怪的心情去看,必谓《西游记》不登大雅之堂,要是以文学的眼光去读,必感觉《西游记》是一部幽默的著作。吾国任何文学均缺乏幽默感,《史记》的《滑稽列传》,不是幽默,只是讽刺。讽刺可令听者矫正其过失,也可以引起听者的反感。幽默不问言者之情绪为何,听者必为之绝倒,而解除心情的紧张或郁悒。猪八戒吃了人参果,而竟问行者、沙僧“甚么味道”,这已经脍炙人口,而成为一种俗语。唐僧四众行至平顶山莲花洞,遇到金角大王及银角大王二妖怪,行者令八戒巡山,八戒见山凹里一弯红草坡,便一头钻得进去,轱辘地睡下,那孙行者便变了啄木鸟把他弄醒。八戒找路又走入深山,见山凹中有四四方方三块青石头,猪八戒对石头唱个大喏,“原来那呆子把石头当做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着他演习哩。他道:‘我这回去,见了师父,若问有妖怪,就说有妖怪。他问什么山,——我若说是泥捏的、土做的、锡打的、铜铸的、面蒸的、纸糊的、笔画的,他们见说我呆哩,若讲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