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课标导学教程】(山东地区)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docVIP

(山东)【新课标导学教程】(山东地区)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之语 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 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C项,代词,代苏轼;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学甫而不为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都是表句中语气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 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人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他的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 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那些他们厌恶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们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开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其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②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③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④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句末表判断语气;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dixiao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