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1第1单元第2讲考点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1第1单元第2讲考点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1第1单元第2讲考点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认识。材料信息认为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流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即无形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中央,故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A项与题意信息无关;C、D两项强调通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员素质比之前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等相比较要高,与题目的要求不符。 [答案] B 归 纳 升 华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君主专制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 (3)选官制度:注重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文化考试与品行考察相结合。 2.汉、唐、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1)汉朝与宋朝 相同点 中央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地方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 中央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地方 汉武帝主要通过实行“推恩令”来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唐朝与宋朝 相同点 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不同点 三省 设置 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 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最高行 政机构 唐朝:尚书省 宋朝:中书门下 3.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项目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确立和盛行的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内部结构 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丞相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作用和 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于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真 题 体 验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的最终决策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信息说明,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且出现于西汉前期,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材料中汉宣帝强调的是皇帝与称职的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由此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走向高考 · 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 高考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基 础 攻 关 1 考 点 探 究 2 归 纳 升 华 3 真 题 体 验 4 基 础 攻 关 [主干梳理]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①背景:汉初推行____________,酿成“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藩镇割据 (3)北宋: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中央直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