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5.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与思考 1.“偏才”是不是“人才”? 2.“全面发展”是否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3.我国学校教育目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4.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案例2 挑战学校教育 1998年13岁时以628分的高分被华中理工大学录取,成为华中地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的学生。 聂愿愿的妈妈说:愿愿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他爸爸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他8岁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到11岁再回到学校,在这4年的时间里,他学完了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50天在学习。刚开始,愿愿受不了这个苦,爱玩,对爸爸布置的作业总打折扣。他爸爸就对他拳打脚踢,父子关系很紧张。愿愿经常天真地说他恨爸爸,要把爸爸杀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学得得心应手,父子关系也渐渐缓和了。愿愿的爸爸武汉大学肄业,后来在中学教书,为了儿子辞掉了公职。 1998年,聂愿愿参加高考,每科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他的成绩名列该校第一名。记者采访他时问:现在还恨不恨爸爸。他当即摇了摇头,说:爸爸完全是为了我好,他为了我牺牲了很多,我现在感激他。我要更努力学习考上博士让他高兴。谈起这次高考,聂愿愿说:“这次丢分主要在实验题上,到参加高考,我没做过一次物理和化学实验,甚至试管和烧杯都没摸过。” 问题与思考: 1.聂愿愿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 2.学生成绩好就是教育的惟一目标吗 3.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内核又是什么呢? 案例3 教育的“魅力”与“魔力” (一)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聪明,不过有一个小毛病,喜欢小偷小摸,许多教过他的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他自己也由于经常遭到老师同学的冷眼,从内心打算“破罐子破摔”。这时换了一位新班主任,有一天,班主任让他把一个鼓鼓的包送到某个地方,他欣然答应,途中他抵挡不住好奇心,悄悄地打开包,他惊呆了,原来包里装着整叠的钞票!他想不到老师对自己竟然这么信任,他震撼了!从此彻底改掉了坏毛病。他就是吴作栋,后来成了新加坡的总理。 (二) 在幼儿园时,儿子幻想拥有一头霸王龙的坐骑,到一、二年级渴望拥有一座自己的天文台,要发现一颗新的彗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到了四年级则沉浸在哈里·波特的世界里,梦想得到一支魔力棒,只要一抖肩膀,就会落下一地羡慕的眼球,到了初中,也曾梦想当上跨国公司的总裁。可是突然有一天,儿子的梦想却由神圣变得平庸,由高尚变得低俗,只想做乡下奶奶家一只自由自在的狗了。是什么让儿子的象牙塔轰然倒地呢?是什么让“儿子”的梦想蜕变得如此的简单? 问题与思考 1.“儿子”的理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2.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放飞还是禁锢孩子的梦想? 3.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何在? 4.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辞海(教育学、心理学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聚合功能 3.控制功能 4.激励功能 5.依据功能 6.评价功能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价值 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也称“儿童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以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为主要代表。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尔普 、凯兴斯泰纳 。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调和”论 杜威主张教育“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希望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率先作出“内在教育目的”与“外在教育目的”的划分,并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否定外在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三)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