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童年文化与幼儿文学
[教学时数] 3学时
[目的和要求]
了解:(1)了解特定时代的童年观既关乎儿童特殊的身心特征,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产物
(2)了解童年观和社会文化的因素
掌握:(1)明确当代世界幼儿文学的文化精神走向是:更深刻的童年立场,更广泛的童年的赋权,更开阔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幼儿文学的文化建构性质的认识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
【学习提示】
特定时代的童年观既关乎儿童特殊的身心特征,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产物,它的概念中同时也包括了自然和文化的成分。
幼儿文学的面貌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艺术性探求,同时也受到特定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比如童年观和社会文化的因素。
对与幼儿文学的文化建构性质的认识,并不意味着取消幼儿文学的文化精神标准。当代世界幼儿文学的文化精神走向是:更深刻的童年立场,更广泛的童年的赋权,更开阔的人文情怀。
第一节 童年观的性质
虽然童年现象与人类的存在相伴而生,但童年本身并不是一个自有的概念,而是特定历史文化建构的产物。幼儿也是一样。因此,谈论幼儿和幼儿文学,离不开对于童年观和幼儿文学观的文化考察。
童年观,亦即一个时代对于儿童及其特征的普遍看法,幼儿文学的艺术发展与其有着密切的文化关联。当代童年观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自然的童年观向着文化的童年观的迁移,这一迁移带来了现代童年观的革新,它有益于我们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觉看待童年和童年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文学的意义。
一、变化的儿童
谈到儿童,我们的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出如下一些沿袭已久的看法:
儿童是幼小的,脆弱的,需要成人保护和引领的:
儿童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容易受伤害,也容易因受到引诱而犯错:
儿童的心灵是“白板”,具有很强的后天可塑性,环境什么样,他就会变成什么样:
儿童好动而又善于破坏,需要看管,因此,成人要教儿童懂得遵守规则:
儿童的自由是珍贵的,因此,成人要容忍和保护这份自由:
儿童是小野蛮,身上带着人类褪去的野性:
儿童是天真无邪,新鲜芬芳的,是极乐园的象征;
………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分享着上述若干点对于儿童的共同看法。在持有这些看法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儿童的特殊案例,而会把它们看做所有儿童共同表现出的特性。每当目睹孩子做出某些符合上述特征的行为时,我们会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我们对自己说;喏,这就是孩子! 这就是我们心目中“自然”的儿童,他有那么一些固定的特征,使得我们能够从其他的群体概念中把他辨别出来。同时,我们也根据这些特征来确立我们对“儿童”的理解。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这些关于“自然”的儿童的理解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把儿童看做小野蛮的观点与把儿童看做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观点之间,以及主张管制儿童和给儿童自由的观点只间,就有着明显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也存在与提出这些观点的思想家之间。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儿童是一块有待后天的教育来涂抹书写的“白板”,这个观念直至今天仍然影响巨大,在许多人眼中,它就是“自然”的儿童观的一部分。而相近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儿童的天性是纯洁至善的观点,认为教育只能对它造成危险的污染,因此,为了保护这份天性的健康成长,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消极无为的。卢梭的观点,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另一种“自然”的儿童观点的一部分。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反思自己对于儿童的理解,或许会发现,很多时候,在我们个人自以为统一的对于儿童的看法中,竟然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之处。比如,许多人能够在想象和审美的层面上认同对儿童自由的诗性捍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父母或师长者,他们大多会毫不犹豫地认同儿童是需要严格管制的一个群体。
这些矛盾意味着,关于一个“自然”的童年概念的理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统一,而且充满了难以自圆其说的裂缝。这些裂缝进而导致对于一个“本来如此”的童年观念的怀疑:究竟是否存在着一个“自然”的童年?还是说,它只是我们想象的产物?如果是,那么这些想象又是如何产生、形成的?
一批当代童年研究学者给出的答案是,他们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关于儿童的原罪观念是中世纪宗教文化的产物,关于童年的纯真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物。更具冲击力的是,他们提出,连童年本身也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发明”出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郑希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九章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pptx VIP
- 河北保定雄安新区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模拟卷(一).docx
- 郑希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pptx VIP
- 郑希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pptx VIP
- 事业单位考试试题:河北保定雄安新区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模拟卷(附答案解析).docx
- 郑希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pptx VIP
- 生产厂长KPI考核指标.docx VIP
- 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pdf
- (新)人教高中数学A版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优质说课稿.doc
- 催化裂化操作指南(分馏与稳定)ppt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