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渔父词

南宋渔父词研究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文21 姓名:郑芳 摘 要:渔父,自先秦出现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广泛运用于诗、词、歌、赋、曲等文学体裁中。宋代是渔父词的繁荣期。其繁荣的原因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人的心态有关。南宋时期的渔父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不同的词人通过渔父词抒发不一样的情怀,或借渔父抒发以隐求世的思想、或感叹愤世嫉俗的悲哀、或表达淡泊名利的潇洒……这种种情怀使得南宋的渔父词散发出强大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本文将分三部分对南宋的渔父词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梳理渔父词的发展演变历程。第二部分浅谈渔父词在南宋繁荣的原因。第三部分将通过具体的南宋作家分析他们的渔父词创作。 关键词:南宋 渔父形象 渔父词 渔父词,就是作者在词作中通过描写渔父的形象,借渔父形象的文化意义来抒发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心境与情怀。在历朝历代的渔父词创作中,不同的文人也赋予了渔父这一形象的不同文化意蕴。正如曹辛华所界定的“渔父词 ,顾名思义 ,主要指以渔父为描写对象 、抒情意象或抒情主人公的词 。这些词或描写渔父的 生活及其生活环境 ,或借渔父来抒发隐逸之思 ,或借渔父来参禅悟道 。” [1]本文将采用这个定义,具体论述南宋渔父词的繁荣状况。 一、渔父词的发展演变 (一)先秦时期——渔父形象的出现 1.历史人物——姜太公 渔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历史原型可以追溯到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尚垂钓详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太公吕尚先隐后仕,在河边“垂钓”巧遇明主,并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成为周国的功臣。他的丰功伟绩成为历代忠臣效仿的榜样,而“姜太公垂钓”这一富有文学色彩的典故也被后世文人大加赞赏和借鉴。姜望也成为了文人笔下渔父的历史原型。 2.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楚辞》和《庄子》 而文学创作中的渔父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楚辞》和《庄子》中的渔父。 屈原在《楚辞·渔父》篇中通过对话的方式描绘了隐逸的渔父对被放逐的自己的劝诫以及自己的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节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而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与屈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的价值观是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都寄托于大自然之中。富有道家的超然隐逸的精神。这样的渔父形象对后世的渔父词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中的渔父篇则描写了孔子见到渔父、和渔父对话直到渔父离开的过程。首先是渔父和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远哉其分于道也!”。接着写孔子请教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后又提出“真”的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尊敬和谦虚的心情。 《庄子》中的渔父是披发扬袖、白须白眉的世外智者的形象。他主张“法天”、“贵真”。人应该去除“八疵”、“四患”,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才是最好的治理。这样的不拘于俗、崇尚自然的隐道者的渔父形象被后世文人借鉴发展。 (二)唐朝五代——渔父词的开端 1.张志和及《渔歌子》 张志和是唐宋时期最早以渔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人。张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2]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

文档评论(0)

xedake8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