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11090705_开题报告全解
南京邮电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太湖水体氮、磷循环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影响分析 学生姓名 钱超 班级学号 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提纲(开题报告2000字以上):
1. 对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2. 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10篇左右);
3. 根据任务书的任务及文献调研结果,初步拟定的执行(实施)方案(含具体进度计划)。
对指导老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和理解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地表水体(包括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尤其是湖泊的富营养化更为突出。云南的滇池、江苏的太湖、安徽的巢湖、武汉的东湖、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和济南的大明湖等都曾受到富营养化作用的影响,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排出的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直接排入到湖泊,同时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余也会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 此外还有湖泊本身渔业养殖产生的污染等等( 张莉,2008) 。
长期以来碳、氮、磷被认为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又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的研究表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富集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80%的湖泊富营养化是受磷元素的制约,大约 10%的湖泊与氮元素有关,余下的 10%的湖泊与其他因素有关(Karl D,1997)。据霍守亮等人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发现, 我国湖泊藻类水华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 规模也越来越大(霍守亮,席北斗等,2009) 。我国湖泊水体氮素和磷素在化学计量上的变化, 可能是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频发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自然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是近年来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营养物向水体的输入是促使富营养化发生的一个关键因子,通过对太湖水体中氮磷循环特征进行分析, 有利于加深对太湖富营养化调控机制的了解, 有利于加强对水资源和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研究太湖水体氮、磷循环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影响对防治太湖水体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
太湖湖面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90年代中后期, 太湖西部、北部开始频繁暴发蓝藻。2007年夏天,因太湖蓝藻的暴发,无锡市发生了饮用水危机。2008年以后,虽然蓝藻没有大规模的暴发,但每年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太湖流域虽已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但产业结构和污染治理水平仍难以适应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流域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排入河网湖泊的污染物总量逐年攀升,加上流域水体流速缓慢,自净能力低,流域呈现常年水质型缺水,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陈红,戴晶晶, 2011) 。
(三)研究目标
湖泊是我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源。本研究旨在揭示太湖水体氮、磷循环特征,分析其对富营养化影响,以加深对太湖富营养化调控机制的了解,为防治湖泊水体的污染提出合理措施。
二、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
(一)理论研究
1.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2.氮循环
水质中的氮有有机氮和无机氮两类。无机氮主要有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溶解氮;有机氮主要是构成蛋白质、镁、核酸等的氨基酸、嘧啶和酰胺等。这些含氮化合物在水中经一系列的反应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形成氮循环。
氮循环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3.磷循环
磷循环包括可溶性无机磷的同化、有机磷的矿化及不溶性磷的溶解等。磷是浮游植物重要的营养元素,然而植物和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含磷有机物和不溶性的磷酸钙,他们必须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溶解性的磷酸盐才能被吸收利用。而后植物体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溶解性的偏磷酸盐(HP试一P),HP代一P在厌氧条件下被还原为PH,以此构成磷的循环。
在这一循环中,存在两个局部的小循环,即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人类开采磷矿石,制造和使用磷肥、农药和洗涤剂,以及排放含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对自然界的磷循环发生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含氮和含磷的化合物过多排入水体,破坏了原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