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课件古汉语判断句
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1、在判断句的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式:┅┅,┅┅也。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是语末助词,不是判断词,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煞句,只是兼有帮助判断的作用,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 2、有时除了句末用“也”,主语后面还用助词“者”提顿(有的说如郭锡良在主语后加上代词“者”复指),形成“……者,……也”这种形式。“者”、“也”都不必译出。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3、还有只在主语后面用“者”,句末还用“也”,形式为:┅┅者,┅┅。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册》 4、“者”字,“也”字均不用,也可形成判断句,即“……,……。”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这个“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公非长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值得注意的几种判断句: 1、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可以承上文而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了。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子路》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承前省,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史记?鸿门宴》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史记》中有好几个例证,王充《论衡》一书用得更多了一些,魏晋以后就更多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3、在先秦时代的汉语里究竟有没有判断词,这是目前还有争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有人认为,“为”字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算是判断词。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不是判断词,而是“做、当”的意思。当然,有时“为”字的作用很象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例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在极少数句子中,“为”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夫执舆者为谁?(那个驾着车的人是谁?)《论语?微子》 余为伯鯈 ,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4、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即”、“则”或语气词“维、惟”等。例如: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我马维骐。《诗?小雅?皇皇者华》 “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便(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 “维”和“惟”有时看上去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 这些副词和语气词还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起来使用: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三、判断句活用的几种情况: 1、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有时这种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用判断句形式去表达比较复杂内容,这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必须灵活地理解。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战国策?齐策》 3、还有一种常见的灵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