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第八章第一节梁斌《红旗谱》.ppt

精选课件第八章第一节梁斌《红旗谱》.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课件第八章第一节梁斌《红旗谱》

学科建设情况汇报 学科建设情况汇报 第八章 红色文学的繁荣 第一节 梁斌的《红旗谱》 一、梁斌生平创作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湖北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兼《襄阳日报》社社长 1952年任《武汉日报》社社长 曾担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天津文联名誉主席等。 梁斌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旗谱三部曲”,包括 第一部《红旗谱》(1957年出版) 第二部《播火记》(1963年出版) 第三部《烽烟图》(1983年出版) 之外,在1970S还出版了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翻身记事》。 二、《红旗谱》 (一)文学史地位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二)艺术构思 背景:大革命十年(1920S末——1930S初) 地点: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地处滹沱河河湾的千里堤下) 主要人物: 1、革命农民:朱严两家三代 朱老巩 朱老忠 大贵、二贵 严老祥 严志和 运涛、江涛 党代表:地下县委书记贾湘农 2、封建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 中心事件:“反割头税”斗争 “保二师学潮” (三)情节述评 1、故事梗概 由“传统家族复仇”到“现代农民革命”的故事 冯兰池(外号“冯老兰”) 河神庙 明朝嘉靖 四十八亩官地 大明朝嘉靖丙午年,滹沱河下梢四十八村,为修桥补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恐口无凭铸钟为证…… 朱老巩 严老祥 大铜钟是四十八村的,今天谁敢捅它一指头,这片铡刀就是他的对头! 谁敢捅这铜钟一手指头,我就叫他狗日的脑袋分家! “大善人” 严老尚 一时气炸了肺,吐了两口鲜血倒在地上 朱老明、严志和串联28家穷人同冯兰池打官司(即“对簿公堂”) 一文一武 脯红鸟 贾湘农 老驴头女儿春兰 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保二师”) 严知孝 严萍 张嘉庆 “秋收运动”和“反割头税” 刘二卯 贾湘农、江涛、张嘉庆 朱老忠、严志和、伍老拔、大贵 党支部负责人夏应图 2、情节简评 代别 人物事件 斗争方式 结局 性质 分野 老一辈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赤膊上阵 单枪匹马 失败 自发的经济斗争 无先进思想指引 处于新旧交替的第二代 朱老明、严志和等三告冯兰池 对簿公堂 失败 朱老忠送大贵当兵、资助江涛上学 一文一武 希望渺茫 新一代 江涛等组织反“割头税”斗争 集体斗争 胜利 有组织的政治斗争 党的领导 (三)主题 小说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掀起的革命风暴为背景,通过对朱严两家三代农民斗争生活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进入到有组织斗争的曲折历程,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才能获得解放的真理。 (四)人物形象分析 革命农民的英雄谱 朱老忠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农民英雄,是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由“慷慨悲歌”的侠义之士,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形象。 复合体 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豪爽,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朱老忠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顽强的反抗意识,鲜明的阶级爱憎,有勇有谋、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出水才见两腿泥呢! 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朱老忠性格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豪爽、讲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 正直无私、粗犷豪放、慷慨侠义 他与农民兄弟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生死相依。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事,他都忍不住插手维护,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出钱为朱老明治眼病 ——资助江涛念书 ——为严家操办丧事、到济南探监 ——救出张嘉庆 典型意义:彻底改变了五四以来文学作品中农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可怜面貌,展示了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勇敢、坚韧、顽强的雄姿风采,难能可贵,令人扬眉吐气。 严志和,是我国农民中的另一类典型。他勤劳、善良,仇恨地主,但性格软弱,胆小怕事。 运涛、江涛、大贵、春兰等,则是在党的引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 父辈的引路人 (五)艺术成就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魄和民族风格。 如果一部书深入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地方色彩(当然不仅仅是地方色彩)浓厚了,民族风格、气魄就容易形成。 如果地方色彩是土壤,那么,民族气魄、民族风格就是这土壤之上生长起来的艳丽花朵。 首先,小说内容彰显出民族气魄与民族精神 小说描写的1930S发生在冀中平原的革命风暴,既有民族传统(官逼民反),时代特点(三十年代党领导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又切合着中国国情(封建堡垒根深蒂固,必须用暴力手段加以摧毁)和斗争方式(从个人复仇到集体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由、不甘屈服的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