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极言其高,夸张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因为 拓展阅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两诗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连结句用“缘”字导引主题都相同,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区别:一是《登飞来峰》抒写个人胸怀抱负,《题西林壁》谈论普遍认识规律。二是《登飞来峰》正面写登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题西林壁》反面写“身在此山中”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这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拓展阅读: * * 飞来峰 王安石 登 飞 来 峰 之 景 学习古文四步法 第一步:解诗题 第二步:知作者 第三步:名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一、解诗题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jiù)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二、知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三、明诗意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塔非常高。是夸张的说法。 闻说:听说。引用传说。 【不畏】:不害怕。 三、明诗意 浮云:本意:飘在天空中的云彩。 引申义:奸邪小人。 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缘:因为。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 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四、悟诗情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高瞻远瞩和不畏困难的心怀。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题 西 林 壁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 ● ● ● ● ● ● ● ● ∕ ∕ ∕ ∕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从这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 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 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数学试卷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9.doc VIP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00002).docx VIP
- DBJ∕T 13-71-202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ocx VIP
- 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pptx VIP
- 三角函数 新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与题型精练(新高考地区专用).docx VIP
-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最全).doc VIP
- 组织效能提升工作 坊 系统思考:如何破除组织防卫,提高组织效能.docx
- 《GB30000.27-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27部分:吸入危害》最新解读.pptx VIP
- 园林绿化养护台账.docx VIP
- 智慧医院智慧消防系统设计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