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蜀相[精选]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盛唐伟大诗人。他的诗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人们称之为“诗史”。他的诗风格沉郁顿挫。有《杜少陵集》。 写作背景和诗中人物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这是一篇七律,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祠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 题目:本诗写寻访武侯祠,题目却命名为“蜀相”,表明此诗意在写人而不在祠,由武侯祠庙而思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诸葛亮在成都为蜀国主持国政二十余年,建立了伟大的功勋,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纪念他建武侯祠。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寻”字表明专程探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写诗人远望所见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自问自答,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写丞相祠堂的内景。碧草映阶,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黄鹂空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功业,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空”、“自”二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此二字为拗救,声调上体现出一种变换之美。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写得格外厚重丰富。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用了浓重的笔墨,以议论入诗。 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鎔金浑化。”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英雄”泛指追怀诸葛亮的仁人志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清代王渔洋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说“宕出远神” 。 小结 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艺术手法 1、讲究起承转合。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 合”。 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选取典型景物烘托气氛和抒发感情。 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 肃穆的氛围, 借以表达在 这种氛围中 诗人所产生 的凭吊古人 的特定心境。 3、语言概括力强,音律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