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3[精选].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3[精选]

在陕北的这片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一生都在“执迷不悟”的人:他痴情、执著于自己的信仰和行动,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传承黄土文化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在陕北治沙、治水、造林种草;他如痴如醉的研究这片让他爱的深沉的黄土地上的文化。他就是崔月德。虽然崔老已经辞世3年了,但是他的用生命谱写的那首黄土文化的壮歌,仍然时常在我们的耳畔唱响…… 崔月德:用生命谱写黄土文化的壮歌 崔月德,1937年8月5日(农历6月28日)出生于横山县石湾镇一个贫穷市民家庭,民间文学家。历任横山县委宣传部长、靖边县长。曾任榆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合作编辑出版的民间文艺书籍有《陕北民歌故事》、《陕北地名故事》等。著有诗集《流年似水》。1995年退居二线以来,他更加忙碌,除了看书写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余热生辉。 把根扎在人民里 崔月德的从政生涯可以借用一句联语来评价:“正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他工作的几十年间,担任过公社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长、榆林农专校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等,他在每个职位上都是兢兢业业,独当一面。周围的人都劝说他,让他分担点任务给别人或者休息一下再继续工作,可他总是好意的推辞,他认为当前事必须当下做。在工作中他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一旦他认准的事,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也会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如他在工作期间锐意的推广“水平沟种植法”,率先推广行包干到户。他治沙、造林种草的事迹还感动了总书记胡耀邦。 1966年秋崔月德倡导在黑木头川开工修筑一条长达25华里的“红光渠”,这样七个大队可以受益,1500多亩地可以灌溉。1967年虽然遭到 “文革”的干扰和后来一些人的反对,崔月德硬是坚持修建。1970年3月,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使“红光渠”竣工通水。原常园子村党支书常生海,是当年反对修渠的典型代表。1984年秋,他带了12个玉米棒从家里动身,专程到横山县城探望崔月德。当得知老崔已经调到榆林,他扫兴而归。1987年秋,他又带了24个玉米棒,要到榆林看望老崔,“一定要让他亲口尝尝“红光渠”水浇灌的玉米棒是什么滋味”。可是运气不佳,汽车跑了几步就坏了,他再一次未能如愿。侄子劝他回去,由他转交崔月德。后来听说玉米棒没有给崔老捎到,老头生了几天闷气。八十多岁的常生海病危时,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三番五次地嘱咐:“崔月德心里常装着咱们农民。前五年龙山三月十八庙会上,他专门来看望大家,还请我们20多个老干部吃饭叙旧。”又说:“没有红光渠哪会有如今有吃有穿的好生活。你们一定要专门去榆林看望一次崔书记……”。由此可见,崔月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和崔月德一起共事过的人对他工作的认真、负责都是有感触的。龙云(榆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说:我惊叹于他信仰的执着和一如既往,他从来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过半点疑虑。曾几何时,那些在六七十年代会真诚的簇拥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一代人,在市场经济的眼花缭乱中有的观望不前,有的激流勇退,也有的逆向行止,像崔月德这样:“执迷不悟”者委实难能可贵。崔月德执著于人生价值的追求,苦干、实干,干就要干出个名堂,让事实和成绩说话,他每以“事业狂”令人折服。称誉月德老为黄土地上共产党人的一代楷模,一点也不过分! 崔月德认为:“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即使当了大干部,也要像一棵永远不会离开大地的大树,枝蔓扬得越高,根往泥土里扎得越深。身为人民干部,根系要牢牢的扎在 “人民”两字上! 热爱,兴趣,责任,回报 在学生时代崔月德就以擅长演讲、演戏、编写剧本而选为农校学生会宣教部长和文艺骨干。早在58年他就开始剪报,都是关于民间文化的。退居二线后,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写书上。95年到现在,单独、合作一共写了七部书。其中《陕北民歌故事》写出来后,一个叫雷达的老同志看了后觉得很震惊——一个退休的革命干部竟写出了这么高质量的书!他主动写了两三千字的评论,说是“一本堪称绝唱的好书。”此外,崔老还编了10本丛书,办了一本刊物,并成立了黄土文化研究会。说到黄土文化研究会,崔老可是下了苦功夫,不仅仅是身体和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付出。 最初黄土文化研究会是他和史耀疆商量创立的,后来因为赔钱的原因,他就开始到处求别人,想尽一切办法让黄土文化研究会存活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崔老没有节假日,没有任何报酬,有时甚至贴钱干。老婆不理解,他就笑着对老婆说他从来不打麻将,就当他打麻将输了。崔老对陕北文化的热爱,或者痴迷,或者几乎到了献身的地步。有人问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自己总结了这八个字:“热爱,兴趣,责任,回报。”他说自己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文化中,自然而然地热爱着这样的文化,对陕北文化的兴趣,一直在他的心里。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衰退,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它。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