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兴的民风民俗
1、白岘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起源于唐代,由当时的庙会音乐结合傩文化整合而成,是出庙会时的重要节目,广泛流传于我县白岘一带,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十番锣鼓”俗称“十番头”其乐器分大小件两组。大件组有大鼓1只、铙2幅、大锣2面、头1支,小件组有板鼓1只、京锣1面、中钹1幅、小锣1面、叫锣1面、京鼓1只、尺板及木鱼各1件,15人各执乐器一齐演奏,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2、泗安旱船:旱船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我县许多乡镇都有流传,尤其以泗安镇更为突出。农历春节期间,旱船调演活动频繁,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船表演时,“船娘子”立于船中,一人手拿“连响”站在船边,或敲连响或唱词,还有些地方加入一位“小丑”,一手拿蒲扇,一手摇桨,在旱船周围来回走动,增加了旱船调演的乐趣,其伴奏乐器一般为锣、鼓、镲等,演员根据伴奏的变化进行表演。
3、小浦马灯:马灯”是长兴东部地区所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马灯”历时久远,早在南北朝时期,陈武帝打仗时,身骑白马,继而击败北齐进攻,屡战屡捷,当地农民为纪念其功绩,扎白马逢节活动。马灯有自己的曲调,其采用民间韵味浓厚的正阳腔、反阳腔、紫竹调、美佳人等曲调,“马灯”舞蹈部分分成带马、走灯、收马三部分,具有完整性。其阵形或为月亮阵,或为长蛇阵,或为四角阵,或为绞丝阵,不一而足。其配乐乐器有唢呐、锣鼓、长笛,角色有“马夫”、“小丑”等,用白马、白布、竹篾等扎成。技艺、舞姿与民乐的巧妙搭配充分显示了长兴的民间文化底蕴。“马灯”曾于九一年参加湖州丝绸文化节演出时获特等奖。
4、五色傩舞傩:文化原是流传于我国西北、西南、岭南一带的一种古老文化,但在我省长兴,这一古老文化也有流传。傩,其本义有“鬼惊貌”、“鬼见而惊”、“行有节度”等多层意思,也表示有节度地驱鬼逐疫。傩文化,即面具文化。长兴的傩文化历史上地域分布很广,尤以水口、城山等地为最具代表性。但是,由于它装神弄鬼的内容,仅在民间流传,几乎为《县志》等文字资料所不载。罗村“文革”前每年阴历四月十二定为社日,全村五个自然村,分别选用红、白、青、黑、黄五色面具,头插雉毛,赤一臂,以跳和舞为主。表演前后都要举行“开脸”(开箱)、“封脸”(封箱)仪式,燃烛、焚香、化纸、念咒,惟恐冒犯神鬼。每年农历十月中旬连续三五日举行傩祭。他们戴上面具,穿上袍服,放铳鸣炮,载歌载舞行进在山路上,几个村的队伍**在茗理楼前空地上比试傩舞。长兴还有滩簧。滩簧是长兴的一个地方戏种,又名“三敲板”,流行于东长兴一带,以唐火毛、陶三毛等艺人最著名。滩簧一般由几个人轮换扮演角色上场,不勾画脸谱。但凡神仙鬼怪,一律都戴面具上场。傩戏、傩舞的伴奏全是锣鼓喧天、火铳鞭炮齐鸣的“十番锣鼓”。
形成原因:因县志无记载,因此,傩戏如何会传到长兴,至今无从考证。
5、饮茶: 城乡人民多习惯饮绿茶。农村冬春则细,夏秋则粗。正月敬茶尤为讲究,可分糖茶,冻米糖茶,烘青豆糖茶,茶叶茶,烘青豆茶五种。烘青豆茶为佳品,即用上年青黄豆仁去衣、煮熟(熟而青,不黄为宜),烘燥,存放于石灰甏,名曰烘青豆;橙子取皮切丝用食盐腌制,放在瓶中密封保管;胡萝卜切丝腌制,晒干,存放石灰甏中,名曰“丁香萝卜干”;又用野苏子,俗称?子;正月来客时,将上述四种掺合,加少量细芽茶叶冲泡,味咸而鲜,芳香扑鼻,名曰烘青豆茶。盛行于城东、虹溪、和平一带至今不衰。
6、关蚕房门:收蚁,俗称收蚕。是日,门挂连枝桑叶,蚕娘头戴红色月季花,以示收蚕,他人不许入内,俗称“关蚕房门”。近亲登门,需赠一芽鲜桑叶,象征“送蚕花”。是日起,蚕农家忌一切异气,停炒鱼肉荤菜。老蚕,又称“上山”,门口悬挂草帚,上布红棉,以示老蚕,闲人莫入。收蚕至老蚕,有祀拜蚕花五圣的习惯,名曰“求蚕花”。是期蚕茧丰收者,再祀拜蚕花五圣,名曰“谢蚕花”。
解放后,推广应用养蚕新技术、新方法,传统旧俗随之消失
7、蚕乡禁忌:处于吴越中心地带的杭嘉湖平原,自古就有着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桑文化的生产习俗和信仰习俗。遍布蚕乡的古老禁忌,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民俗事象。
自古以来民间生产大都伴随各种各样的禁忌。但是象养蚕那样禁忌之多,却是罕见的。据《西吴蚕略》、《吴兴蚕书》、《广蚕桑说》等书记载,不论在蚕室内或在蚕室外,禁忌项目名目极多:
蚕初生时忌室内扫尘、忌灸爆鱼肉、忌油火纸于蚕室内吹灭、忌侧近舂捣、忌敲击门窗、忌槐锡箔、忌蚕室内哭泣、忌秽言淫辞、忌末满月产妇作蚕娘、忌灶前热汤泼灰、忌产妇孝子入家、忌烧皮毛乱醋五辛、躁腥爵香等物、忌当日近风、忌西晒日照、忌温热时猛风骤寒、忌寒凉中突然过热、忌不洁净人入蚕室、忌蚕室近污秽、忌吸烟、忌油漆,并忌一切烟熏,等等。这些传统的禁忌,既反映了蚕农的祖先对各种蚕病灾祸的恐惧心理,并带有一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