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上科学复习最终版
(一)实验名称: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木棍。实验过程:1、用力折木棍,观察现象。 2、用手握住毛巾两端往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木棍断了,手感到震动,疼,麻。 2、毛巾出现褶皱。实验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发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P8)
(二)实验名称: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槌、水槽、水、量杯、气球。
实验过程:1、敲响音叉立即放入水中,观察现象2、用量杯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3、给气球吹足气,然后放气。
实验现象:1、水面有波纹,水花四溅。2、水面有波纹,水花四溅。 3、手感到震动。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的。
(三) 实验名称:验证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两支蜡烛、火柴、小鼓、鼓槌。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比较。 2、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火焰会晃动,离鼓近的晃动得厉害。
实验结论: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四)实验名称:凝结
实验材料:烧杯、热水、小瓷盘(数量2)、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1、往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热水。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小瓷盘在外焰均匀加热。3、把冷瓷盘和热瓷盘同时放在烧杯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冷瓷盘底部有很多小水珠,而热瓷盘底部没有。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题
一、地球内部有什么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十几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
3.科学家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 、(地幔) 、(地核 )。
5.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约(2900)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镍)组成,半径为(3400多)千米。
6.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 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索的。
7.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答: 知道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可避免它对人类造成灾难。
8.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在 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二、火山
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3、火山的成因: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三、地震
1、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外在表现。
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试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 答: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前常发生一些异常的现象,如地下水位的突然改变,动物惊慌不安等。
4、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答: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出时,应该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以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四、做一块卵石
1、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由于河流上游两边高山上的岩石受风化作用,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块。这些石块经流水的冲刷,缓慢的向下游移动,并不断被水流磨圆。经过长时间的作用,逐渐变成卵石。卵石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崩落下来;第二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冲刷,相互碰撞摩擦,变圆。。
2、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