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科学技术哲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科学技术哲学 【摘要】中国神话传说中有无科学技术哲学,如果有,则其中的科学技术哲学如何表现,针对这两个疑问,本文试图通过一定的典型例子,研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科学技术哲学,并从文学、艺术、历史三个方面来透析和研究这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实质,为科学的认识和深层次的了解中国神话传说做一点思考,力求从科学技术哲学这一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神话传说。 【关键词】神话传说;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2.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20-02 在刘锡诚的《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要目》一书中例举了自1889年始至2006年终学者们对中国神话研究的累累硕果,其中也不乏有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神话传说的,例如谢因的《〈山海经〉与现代科学》、郑凡 《神话学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以及罗开玉 《中国科学、神话、宗教的协合——以李冰为中心》等等,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文论还是比较少见的。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无科学技术哲学,如果有,则表现方式如何,神话传说又是怎样结合文学、艺术、历史的因素来体现科学技术哲学的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我们着手解决。 一、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无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即自然辩证法,是从哲学的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远古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和生产力的限制,因此,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技术实践都在多种神话传说中体现出来,从中国远古时代的造物者浑敦、烛龙、巨灵、盘古、女娲、伏羲等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比如,“天初立时,使其夫妻导开百川” ,“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②,“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③“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④“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⑤“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⑥“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腲之病,而天下化之。”⑦“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⑧以上这几段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中国的古代先民怎么凿山,怎么开流,怎么耕种,怎么养蚕,怎么取火,怎么获取食物,怎么生存生产的过程。类似于这样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盘古开天,伏羲渔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等等,都是原始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真实写照,这些生产生活的方式不断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制约和互利互惠的科学认识,从这些科学认识中,中国古代先民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解释,把人的品格赋予自然,使之神化,从而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勇气,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流露着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 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同样也蕴含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因素。例如,《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骑马西征的故事,途中经历颇多,还拜见了居住在昆仑仙山的西王母,书中充满了神话传说,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却是一部地理风情见闻录,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周王朝与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记录了先秦时期中西交通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再如,屈原的《天问》运用的神话材料最多,自始至终,全是问句,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其中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东西南北,其修孰多?”⑨等等诗句体现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如《淮南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晏子春秋》、《管子》等书里也有神话传说的记载,《淮南子》比较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了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韩非子》的《十过篇》有讨论音乐的记载,这些神话传说中有些竟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预言: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把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送上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不谋而合,把神话传说变为现实。 自两汉以来,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汉代的感生神话,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唐五代的《柳毅传》、《录异记》,宋元时期的《梦溪笔谈》

文档评论(0)

sf197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