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第三组)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第三组)重点

制作人:张瑞婷 药品经营与管理15014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以全血细胞减少及其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流行病学 再障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流传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约为0.74/10 万人口,较西方国家常见。 国内发病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原发性多于继发性。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继发性 原发性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约占半数以上,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 病因 1. 化学因素 多种化学物质和药物,常见的有苯制剂、农药长期染发、药物等 2.物理因素 伽马射线 、X线 3.生物因素 多种病毒 ,包括肝炎病毒、EB 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及HIV病毒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4.药物因素:常见药物有氯霉素、解热镇痛药及含此类药物的制剂,如磺胺类药、四环素、抗癌药、异烟肼、驱虫药、杀虫药等。 5.其他因素:再障可发生于妊娠时,分娩后贫血减轻或缓解。近年发现有少数再障患者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也有少数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逐渐演变成典型的再障。 6.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多为血清学阴性肝炎所致。 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 (2)造血微环境缺陷和造血生长因子异常 (3)免疫异常 (4)遗传因素 造血干细胞质、量异常 HSC、HPS HSC过度凋亡 免疫异常 造血微环境异常 造血抑制因子↑ T细胞增殖、分化抑制 致病因素 造血衰竭 临床表现 贫血 感染 肝、脾、淋巴结一般不大 出血 临 床 表 现 Clinical presentations 临 床 表 现 Clinical presentations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起病急,以感染和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原因多为脑出血和严重感染。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 起病及进展缓慢,以贫血为首发和主要表现,感染及出血较轻。 实 验 室 检 查 实 验 室 检 查 1.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 2.骨髓象(穿刺和活检) 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 多部位骨髓穿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三系造血有核细胞均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淋巴细胞、浆细胞 髂后上嵴骨髓穿刺术 髂前上棘骨髓穿刺术 再障骨髓象 1. 网状细胞 2. 浆细胞 3. 淋巴细胞 左:正常细胞的骨髓活检组织 (低倍镜 ) 右:重度增生低下的骨髓活检组织 诊断 询问病史 既往用药史 可疑化学和物理因素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骨髓象 排除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体检如发现淋巴结或脾脏肿大,诊断宜慎重 治疗 首先要去除病因;综合早期综合治疗 支持治疗 非重型再障的治疗 重型再障的治疗 支 持 治 疗 非重型再障的治疗 雄激素: 常用药:司坦唑醇;十一酸睾酮 作用:促进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 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 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男性化 2. 环孢素(Cyclosporine A, CSA) 机制: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抑制T抑制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不良反应: 主要肝肾损害;多毛、牙龈肿胀、肌肉震颤,低镁高钾; 血药浓度监测:安全有效血浓度范围为300~500ng/ml。 远期不良反应:获得性克隆性疾病。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