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和寄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课 型] (模块A)美术鉴赏   [课 时] (共2课时)(本课例设计为1课时)      三维目标:综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节课中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     2、拓展目标: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提升目标: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内容结构:   该课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鉴赏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按照产生的先后,另有相关知识“链接”,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的难点,主要在于要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设备、电子课件、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启发学生准备好老师配合上课。   二、引入新课:听一听: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音乐。。。。。。?   师提示1:听罢西方宗教音乐,请大家先把眼睛闭上是秒钟,从中体会一下感受。      三、讲授新课:   师提示2:电脑多媒体展现佛教建筑景观、基督教建筑风光、哥特式建筑景观、伊斯兰教建筑VCD录象。   师仿白: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简介。。。。。。      特别欣赏美术作品   (一)佛教建筑   1.印尼婆罗浮屠 (公元8世纪—9世纪,爪哇岛):电脑多媒体展现1   欣赏活动1: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亚洲著名的佛教建筑,是一座大型的佛塔(中国古代称印度的佛塔,即窣堵坡为“浮屠”),或称大窣堵坡。它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墨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山丘上的佛塔”。它修建于印尼夏连特拉王朝时期,费时约15年。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也被废弃,同时被火山灰及丛莽所湮没。直到1814年才被重新发现。1907年—1911年和1973年—1983年两次修缮,才形成今天所见的面貌。   婆罗浮屠不仅是印尼现存最重要的佛教建筑,而且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佛塔。整个建筑全用石块砌成,约用了200万块石头,塔基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形台,各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26米;顶端的一座巨大的钟形窣堵坡,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1.5米;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杆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有连续的浮雕,共长3200米,有2500幅画面。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教故事。在台基掩盖的方形层基部也有约160幅浮雕。在方形层的各栏杆,按一定间隔配置一个外向的佛龛,共432个,中间各安置一尊等身大坐佛。此外,在三层圆台都有一圈钟形小塔,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计72座,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环绕着中心大窣堵坡。每个塔内均置一尊佛像,加上中心大窣堵坡的佛像,共有505尊。   探究活动一:提问引入问题   师设问:像这样独特的建筑形态,到底意味着什么?   请生A:就所看所听的,谈谈其他体会,提提看法。。。。。。      师概述:原来,婆罗浮屠的设计者们试图创造一个立体的“曼陀罗”。曼陀罗是佛教用语,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是“坛”或“坛场”。印度佛教密宗修“秘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便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一土坛,有时还在上面画以佛、菩萨等像。以后,一般把划为圆形或方形的修法地方或坛场称为“曼陀罗”,认为这里是佛与菩萨聚集之处。换句话说,“曼陀罗”就是佛与菩萨修身养性之地。实际上这是佛教徒们心中的理想境界。他们使用规则的方形、圆形等完整的图形,企图表现这种理想世界秩序井然的境界。      请生A、B:就所看所听的,谈谈其他体会,提提看法。。。。。。      2.印度《桑奇大塔》:电脑多媒体展现2   欣赏活动2: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中国古代旅印高僧称之为佛塔的一种早期的佛教建筑,印度称之为“窣(音“苏”)堵坡”。因此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而得名。又因那里还有同类型的其他几个窣堵坡,而这一窣堵坡又最具有代表性,所以,该大塔又称为桑奇一号窣堵坡,也是中国古代佛塔的最早依据。它是一种半球形的建筑物,主

文档评论(0)

dsf80fhg0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