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免性疾病.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正常的免疫功能 免疫感染 免疫监视 免疫稳定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几个概念 (1)免疫耐受 (2)自身免疫反应 (3)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免疫耐受的丢失及隐蔽抗原的暴露 (1)回避T细胞的耐受:分子修饰;协同刺激分子; (2)交叉免疫反应 (3)Ts和Th细胞功能失衡 (4)隐蔽抗原的释放 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下列事实可说明这一情况: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②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 微生物因素 (1)抗原性质变异: 机体对于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于物理、化学药物、微生物等因素的是影响而发生变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变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而获得抗原性,从而诱发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通过修饰原本耐受抗原的截体部分,从而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导致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大部分的自身抗原属于一种半抗原和载体的复合体,其中B细胞识别的是半抗原的决定簇,T细胞识别的是载体的决定簇,引起免疫应答时二种信号缺一不可,而一般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往往只是限于T细胞,如载体的抗原决定簇经过修饰,即可为T细胞识别,而具有对该抗原发生反应潜能的B细胞一旦获得TH的信号,就会分化、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不少与HLA抗原尤其是与D/DR基因位点相关,女性多于男性; ②血液中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能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③疾病常呈现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的过程; ④病因大多不明,少数由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伤(交感性眼炎)等所致; ⑤可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模型。 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 (一)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 (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细动脉炎 (1)皮肤:面部蝶形红斑 LM:表皮萎缩、角化过度、毛囊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水肿,基底膜、小动脉和真皮的胶原纤维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免疫荧光 :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有IgG、IgM及C3沉积形成颗粒状或团块状荧光(狼疮带) (2)肾——狼疮性肾炎 内皮下有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3)心——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 (4)关节 (5)脾——小动脉周围纤维化,形成洋葱皮样 The young woman has a malar rash (the so-called butterfly rash because of the shape across the cheeks). Such a rash suggests lupus.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 involves mainly just the skin and is, therefore, relatively benign compared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n either case, sunlight exposure accentuates this erythematous rash. A small number (5 to 10%) of DLE patients go on to develop SLE (usually the DLE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ANA). Here is a more severe inflammatory skin infiltrate in the upper dermis of a patient with SLE in which the basal layer is undergoing vacuolization and dissolution, and there is purpura with RBCs in the upper dermis (which are the reason for the If an immunof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