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docVIP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矫治的影响及其启示 院 系:矫正教育系 专 业:教育学 学生姓名:冯炜 学 号:119031115211033 指导教师:张利 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矫治的影响及其启示 摘要: 耻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一种群体强制力,对罪犯教育有重大的影响。耻辱刑是其具体表现。它的积极方面体现在教化功能、预防犯罪及促进改过;而其负面作用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易给罪犯贴上“标签”从而对其社会回归造成阻碍、对犯罪的责备易被泛化进而流变成为对犯罪人永久的伤害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耻感文化;教育;感化;耻辱刑 Abstract: Shame-based culture is one of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s a kind of external force,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of criminals. Humiliation Punishment is its specific manifestation. Its positive aspect is reflected in the moralize function, prevention of crime and promotion to repent;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is obvious.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in shame-based culture criminals are labeled easi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riminals return to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condemnation of the crime is easy to generalize and become the harm to body and mind of crime. Finally, there is a reflect to the shame-based culture. Key words:shame-based culture;education;persuasion;humiliation punishment 耻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传统罪犯的教育感化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打算就积极和消极两大方面论述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矫治之影响,并从中汲取有益启示。 一、耻感文化之内涵及其在罪犯教育矫治中之表现 (一)耻感文化之内涵 “耻”古语中作“恥”,《说文解字》释其为:“辱也。从耳,心声。”《六书总要》注曰:“耻……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据此,笔者以为,所谓“羞耻”,就是人在行恶、犯错或受辱之后内心的不安感受,是人在追求“善”之过程中对于名誉(气节、操守)受污、自尊心受损的否定性反应(“反应”是对外部刺激的回应,这在下文将有叙述)。传统文化讲求人须有耻,以行恶为耻,历经数千年之传承积淀,才有了富有特点的传统耻感文化。 “耻”在传统道德中居尤重之地位,它被列为 “八德”之一,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耻”并不同于耻感文化——“耻”是一种观念意识,而耻感文化是社会诸多机制互动的结果,是历史的积淀。 耻感文化的形成与古老的祖先崇拜有关。与西方之“原罪”不同,中国人一出生,即背负“原债”。所谓“原债”,就是新生儿甫一来到世上便所欠的一笔恩情债。老祖先认为,婴儿的诞生沐浴着祖先的恩泽、荫庇,在此认识之基础上,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扬,“祖先的恩泽”被逐步神圣化,由此诞生了特有的十分重视祖先家族的耻感文化。在此文化中,不报恩“还债”、履行家族义务就会受到群体的排斥、谴责,这些负面的评价就会让人产生“耻”,进而造成特有的约束力。 “耻感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视他人反应和评价的文化。己之行为为人所敬,为群所钦,即生荣誉之感;反之,己行为人所鄙,为群所否,即生羞耻之心。孟子说人生有“三乐”,“俯”“仰”之间便是耻感文化之表现。 “天”、“地”明显是虚幻的,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方是真正让人感到愧怍之原因。 (二)耻感文化在罪犯教育矫治中之表现 在笔者看来,耻感文化的具体表现主要就是耻辱刑,包括古代正式的耻辱刑与今天非正式的耻辱刑。耻辱刑以侮辱人格为基本惩罚方式,它之所以在中

文档评论(0)

fg09h0a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