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技艺的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制革技艺的发展.

制革技术的发展 摘要 制革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提高阶段。 关键词?:制革技艺 发展 原始阶段的制革技术(公元18世纪中叶以前) ?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利用刮削石器和尖状石器剥取动物皮,并制成有用之物。但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湿皮时间长了容易腐败;二是晒干后又变得很硬。难以处理。为克服以上缺陷,人类利用野兽的脑浆、骨髓、油脂和类脂物涂于生皮表面,经过揉搓等机械作用使它变软。由于油脂被空气氧化后产生的油鞣作用,生皮在晒干后也能保持柔软,从而可用以御寒、裹足,或用作防御性的兵器等。?   约在公元前5万~前1万年,随着火的使用,人类逐渐发现,用点燃木材所产生的烟来熏生皮,可以防虫、防腐,后来就形成了古老的烟熏鞣法(实质为醛鞣法)。约在公元前1万多年,人类又发现,搭在树枝或木材上的湿生皮,时间长了会显出颜色,从而受到启发,逐渐知道树皮里含有一种成分,用热水可以浸提出来。把动物皮放在这种浸提液里浸透,干后的生皮既不收缩,也不腐烂,可以制成各种较为柔软而坚韧的用具,并可长久保存,这就是植鞣法的开端。?   约在公元前1万年~前2500年,人类发现,将湿生皮放在温暖而潮湿的地方,经数天后毛即自动脱落,此即发汗脱毛法。此法发现后,就开始了带毛的毛皮与不带毛的革并存的时代。发汗脱毛法流传很久以后,人类又发现了老石灰液脱毛法。这两种方法,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微生物酶在起作用,但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以硫化碱加石灰液的灰碱脱毛法,一直沿用至今。?   继灰碱脱毛法之后,人类又发现,禽畜的粪便如鸽粪、鸡粪和狗粪,经温水发酵后也能与生皮作用,使它更加柔软。但这种软化法容易损坏生皮,非有经验的人不能掌握。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微生物酶的作用,把它视为一种秘密,仅在师徒之间世代相传,成为后人制造软革的关键技术。在粪便软化法出现的同时,还流传着一种麸软法,即用麸皮或米糠,放在温水中发酵1到2天,然后利用发酵后产生的有机酸处理浸灰后的裸皮,以除去裸皮中的石灰,并为软化创造最佳条件。?   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了硝面法,即采用明矾、食盐、蛋黄和面粉等天然材料浸渍或涂抹在裸皮肉面上,使生皮干后仍能保持柔软而不腐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铝盐,这就是原始的铝鞣法。此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泛流传,埃及、罗马、希腊和中国都曾使用过铝鞣法。?   在发明脱毛和鞣革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革的整饰和成型技术。埃及留存的公元前 9世纪的木乃伊身上已带有压花镀金的皮带。中国陕西临潼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秦俑所穿的皮甲上,染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革的染色技术,革和毛皮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原始阶段的制革主要依靠经验,技术水平不高,且进展缓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8世纪中叶。? 发展阶段的制革技术(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制革技术由经验走向科学,原始的制革方法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制革方法。?   铁鞣法的进展? 18世纪70~80年代是西方制革技术从经验向科学发展的转折点。1770年,约翰逊获得英国第一个铁鞣法专利。此后,S.阿什顿、赫姆斯塔特和德国的F.克纳普等人相继研究铁鞣法,但都未能解决成革偏硬、不耐老化的问题。20世纪初,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曾与美国的D.D.杰克森一起研究过铁鞣法。他们和英国的H.R.普罗克特等人都认为,铁盐对油脂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是造成上述缺点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铁鞣法的进展。由于铁盐资源丰富而价廉,至今还有人在多金属铬合物方面利用铁盐为鞣剂继续进行研究。?   植鞣法的进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植鞣法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受到历史及地理条件的限制,世界各地所用的植物鞣料各不相同,但也只限于少数几种。如欧洲流传的摩洛哥羊革,最先是以漆树属植物──苏木为鞣料的;中国北方宣化地区有一种七星皮,是烟熏后用明矾和槐黄鞣成的,其中的槐黄也是一种植物鞣料;毛皮熏染法中,则掺用部分橡椀、五棓子等混合鞣料为染媒。1796年,A.塞甘在论文中首先提到单宁或鞣质一词,它代表着许多天然植物中存在的具有多环结构的多元酚化合物,能与胶原结合,使生皮转变成革。此后,植鞣机理的研究日益深化。?   由蛋白质化学、有机化学、胶体化学等基础理论出发,人们从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两个方面,逐步揭示了几千年来植鞣法生产中的奥秘,为实现制革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德国的F.克纳普、瑞典的E.斯蒂阿斯尼、德国的W.格拉斯曼、瑞典的K.H.古斯塔夫松、南非的S.G.沙特尔沃思、美国的R.M.洛拉尔和中国的张铨等人,都参加过植鞣法的研究工作。随着温度计、比重计、pH计等测量仪器的出现,以及真空浓缩、磺化处理等鞣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坚木、荆树皮、栗木等固体浸膏或栲

文档评论(0)

klfgk7s7fa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