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园古诗文竞赛八年级试卷.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李园古诗文竞赛八年级试卷

桃李园古诗文竞赛八年级试卷 9月 班级 姓名 成绩 [说明:比赛时间90分钟,满分为100分+10分] 一、选择题(30分) 1、“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描写的是 A.早春B.晚春C.仲春D.春天 2、“曾记,曾记,人在武林微醉。”词牌名是 A.木兰花B.临江仙C.点绛唇D.如梦令 3、“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者是 A.王维B.孟浩然C.李商隐D.李白 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是 A.杜甫 B.杜牧C. 贾岛D.王维 5、郑域的《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两句诗所咏的对象是 A.梨花 B昭君C. 香雪D.梅花 6、刘羽《一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 )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括号内应填 A.锦B.彩C.绿D.雪 7、《清江引·秋怀》[双调]:“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是一首 A.词B.曲C.诗D.赋 8、“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是一首 A.边塞诗B.田园诗C. 思乡诗D.乐府诗 9、 【年代】:唐 【作者】:贾岛——《暮过山村》 【内容】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赏析】: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骚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译文: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作者)感到惊恐 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A.B.C.D. 10、 A.B.C.D. 11、【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处】: 唐五代-杜荀鹤 A.B.C.D. 12、 A.B.C.D. 13、清人沈树荣有《送别》诗:“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总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文人的离别情感。 A.B.C.D. 14、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B.C.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f197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