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我国大学课程中
解读我国大学课程中“知识化”倾向
黄成亮
摘要: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是如果大学课程简单化为知识,在知识化倾向统驭下专注于造就“知识人”,将会导致学生“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本文力求通过梳理大学课程中知识化倾向的来龙去脉,分析大学课程知识化倾向的原因,归纳知识化倾向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寻求通过搭建师生交互性活动的沟通平台、要重视课外活动、允许和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注重大学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等举措,改变大学课程中的知识化倾向。
关键词: 大学课程 知识化倾向 师生交互性活动
作者简介:黄成亮,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3)
Interpretation on Knowledgiza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Curriculum
Huang Cheng-li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in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s irreplaceable, however, if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s simplified as knowledge, and only focus on cultivating ”knowledge person ”, it will lead to the alienation of academic world and life world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is aiming at by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the knowledgization trend, analyzing the reason for this trend, summing up it’s limi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ubiquitous learning 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 and then exploring the way to change current situation. Building up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personal growth of students,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humanity education are wise choice.
Key words: college curriculum; knowledgization tendency;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s: Huang Cheng-liang, doctoral candidate of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引言
学者项贤明主张借用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概念,把现代人的两个生长家园分别称作“生活世界”和 “科学世界”。 [1]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我们在生活的自然状态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一个由逻辑与概念体系构成的理论世界。[2]
“知识就是力量”,失去了围绕知识发展、传播和应用的系统性活动,大学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合法性基础。然而,当我们过份关注知识本身,甚至把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到了非理性高度和不恰当地位,即把大学课程简单化为知识,忽略意义的价值和建构,知识成为大学课程中的唯一,知识化倾向过于明显,则会造成培养目标的偏狭和失当。目前我国的大学课程体系,在“知识化”倾向的主导下,造就了很多“知识人”,然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对知识之外的情感、伦理、道德、交往、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等没有足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疏离与隔阂。“教育需要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教育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真切的关怀,无穷的挚爱!”[3]
鲁洁先生深刻反思了教育中根深蒂固却不以为然的培养‘知识人’的信念。她说,“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由此,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