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说初中言文中的三“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说初中言文中的三“记”

浅说初中文言文中的三“记”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我们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用知性化的概念来代替文学意蕴的发掘,而应该从作家的具体情感、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其共性审美意识,去对意蕴做深层次的品味。因此,我们在文学作品的解读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艺术地把握意蕴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个体情感、时代精神和共性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由浅表到深层地、多向性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下面就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简析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朝著名的思想间、政治家、文学家,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论辩文(如《封建论》、《非国语》等)、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等)、叙事文(如《段太尉逸事状》等)、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在滁州他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晋宋以后,以散文的形式描绘山水最出色的作品要数郦道元的《水经注》,但那是地理书而未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唐代文学家元结在唐代宗年间写下的《右溪记》是地道的山水游记体裁,描写亦颇有特色,但未形成大影响。柳宗元最有独特贡献而为他人难以比拟的方面则是山水游记,尤以贬官永州以后所写的“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小石潭记》是这组游记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谪官流放后的苦闷心情。 (一)、 写景,着重写潭中的鱼。文章开篇,先声夺人,概写小石潭的全貌,给读者以整体印象,然后岩开笔墨写潭底、潭边风光及潭中游鱼,似乎已将潭水遗忘,然而细写游鱼就是细写潭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了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出潭水的透明清澈,写潭中清澈之水和游鱼之态,堪称绝笔。潭中鱼儿,有动有静,静态逼真,动态轻盈。作者说游鱼“似与游者相乐”,鱼之自然之态,人之愉悦之情,交关于一语之中,曲折含蓄,耐人玩味。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自然风物感受的敏锐,刻画的精妙,体味的深切。表面的“超然物外”是暂时的,大自然的优美景物最终洗刷不了作者心中的惆怅和烦闷。因此 ,由情入景、由情即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二)、 写潭上的景物,着重写了潭外的小溪。“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弯曲的长蛇在蠕动。这两个贴切的比喻仅用了“斗折蛇行”四个字,语言洗练工饬。作者还用“明灭可见”四个字写了从潭上远望小溪流去的景象,由近到远,视野开阔。行文至此,作者仍意犹未尽,又着一比喻,“其岸势犬牙差互”,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精准贴切,使读者倍感形象逼真。 (三)、 写小石潭幽静冷清的氛围。文章一开始就写隔着竹林便听见有如环佩一般清脆的水声,未睹其形,先闻其声,显露出石潭是处于一片密林之中的幽僻所在。潭之奇,水之洁,林之幽,交织成一种清奇幽美的境界。结尾写“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坐清潭绿荫之中,一股孤清之气逼人,。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突出一个静字,把自然环境中的静渗透到心灵中去,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自然环境给人的享受,又何尝不触动那人世摧折给予作者的感受!这不能不使作者感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十分隐微而又相当深沉地反映出柳宗元被贬谪后孤清心境煎熬的创伤,以及谪生活的凄苦寂寞,孤独无助。 本文除了寓情于景以外,还有以下特点:1、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如“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如鸣佩环”、“凄神寒骨”等。2、善用比喻,巧抓特征: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个性特征。3、点明游踪,线索分明: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记之而去”等。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

文档评论(0)

80092355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