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等 “景”(事、物、史) “情”(喜、怒、哀、乐) “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咏物——托物言志; 叙事——叙事抒情; 用典——用典抒情; 写古——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情感。情与景分开写,有抒情议论句。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借登楼望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借景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物之中。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写。重在写景,写景中含有情感。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 寓(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叙事抒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用典抒情 (1)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 (2)用前人诗文名句佐证文意,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增强说服力; (3)用典的作用或艺术效果:用典可增强文化气息和文学情味,亦可拓展意境,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