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 有两种解释。 1、体质、压力论。这种解释是由Sternbach(1966)提出的,他认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 2、器官敏感论。1960年Engle提出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3、临床相阶段。 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是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另一种是消解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减低。 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 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有A、B、C三类: 认知、评估作用 控制 人格 认知、评估作用 第一、认知结果是两可的。即事件可能是压力,它要求自己去适应;也可能对自己不构成威胁,无需去应对它;到底评估结果如何,则因人而异。 第二、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这类评估,可以影响压力的体验。过高评估了客观事件的严重性,可能增强焦虑情绪的程度。到底评估的强度是高、是低,则因人而异。 第三、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影响压力的相对强度,自我能力评估过低,可以增强焦虑情绪,即增强对压力体验的强度。到底自我评估的结果是高、是低,则因人而异。 巴尔扎克说过: “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驴的哲学 温馨提示: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控制 关于对局面的控制类型大概有三类: 第一、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二、认知的控制。 第三、环境的控制 人格 外控型人格者,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内控型人格者,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 社会支持系统 有两种: 1)、具体地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与帮助,增加对应压力事件的物质条件; 2)、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时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 生物调节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它们的功能状态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反之则不然。生物调节系统作为压力的中介系统,最主要的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 压力经由中介系统进入临床相阶段后,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 临床分型 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 及时型的症状,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滞后型 滞后型的临床相,是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由于中介系统的子系统----认知系统对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于是作为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 当后来的类似事件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又被激活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获得新意义的模糊观念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 举例说明 一位女性求助者,求助目的:如何摆脱不良情绪。纠缠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我讨厌一位女同事,一见到她,甚至一想到她就心烦,不愉快,” 咨询师:“您对男同事的情绪反应如何?” 求助者:“没有讨厌的情绪。” 咨询师:“对别的女同事如何?” 求助者:“关系很好。”(证明不良情绪未泛化) 咨询师:“最使你不愉快的是什么事物在什么时候?” 求助者:“是她和领导谈话时,装成孩子样,娇嘀嘀,献殷勤,拍马屁。” 具体分析 求助者讨厌的只是一个人,而且是这个人的特征性的行为,可见这种“讨厌”他人的心态是局限性的,并未泛化开来。按上图给出的线索,这种不泛化的攻击性质的“讨厌”,属于竞争性厌恶和“酸葡萄”心态。再向前追索,它归属为嫉妒一类。 精神属性的负面作用 而嫉妒心态是与他人比较时发现与他们不同并低于他人时的一种反应。与他人比较是自我认知的一种形式,自我认知又是人的精神属性中的一个方面。至此,我们便可看到精神属性确实可以有负面作用,并能引发人的负面情绪。 精神活动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精神活动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是很明显的。 这种倾向性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按自身倾向性得出的认知结果,又变成人的行为反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使自然和社会承受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产生局部改变,这就是所谓“物化的精神”或“精神的物化”的过程。 * 在最古老的有史学资料记载的时代,疯疯癫癫的人被认为被恶魔侵入头脑并受到它的控制,治疗的办法是用特殊的锯条活钻锥在病人头颅上钻洞将恶魔引诱出来,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件.ppt VIP
- 电线电缆质量手册范本.doc VIP
- 中职英语高教版(2025)基础模块1Unit 1 Personal and Family Life 单词课件(共20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8 正确使用词语(含答案).docx VIP
- 猜谜语-动物(十六).docx VIP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语言文字运用】考点41 辨析与鉴赏修辞手法(含答案).docx VIP
- 沃森(VicRuns)VD120A-GS系列变频器说明书用户手册.doc
- 2025年10月离任审计述职报告范文模板.docx VIP
- 2024年《社区JW工作规范(试行)》题库.docx
- 跨境电商客户服务课件:学习情境四 跨境电子商务售中沟通与服务.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