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期江南家族建设-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清前期江南家族建设、市镇发展与举业繁兴
王日根
我们在现实中面对的经常是经济发展了,而文化却受到冲击了。或者说市场化往往导致教育的萧条。但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则呈现出市镇发展与举业繁兴的良性互动状态。这其中,家族建设与地方势力的积极作为是重要的因素。故市镇发展既是市场化程度提高的标志,也与家族发展与地方势力的壮大和推动有关。
清前期江南市镇发展的推动力
一、交通的畅达
便于外来文化的进入,便于知识分子的会聚,便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交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建设之外,地方官员调动地方绅士积极投入是重要的途径。有了便利的交通,市镇才能汇聚各地的物产,促进商品的交流。
二、腹地的宽广
交通可以带动腹地的延伸,在江南水路交通是基本的运输形式。河道两岸的经济繁荣自然为市镇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商品,提升市镇的商品经济水平。有的市镇因此逐渐由定期市转为常市。
三、政府的支持
政府支持对市镇的发展尤其重要,清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商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在道路的修建、社会治安的维护等方面有所作为。邱澎生的研究显示:“至迟到清代前期,随着‘编审行役制’的废除以及‘官牙制’的完善,民间工商业者基本上有了比昔日更好的市场交易环境,诸种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市场制度已然体现到全国通行的法律条文中。由明清市廛律例修订过程来看,这些法律规范的演变其实反映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市场制度因政府法令变化而改善,二是政府功能因市场发展而有所调整,这两方面变化构成了明清中国‘政府——市场’关系演变的重要一环。”1
四、管理的有序
清政府在管理市场和市镇方面,只设置了少数的官员,其中“官牙”主要管理市场,民间商人可以透过产销组织的创新以及道德习俗的推展,来实现自我的管理。从而降低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
1邱澎生《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5页。
2昆山《赵氏家乘》卷一六《杂记》。
3《锡山浦氏宗谱》卷三《赤霞公纪略》。《南张世谱·锦陶公父子事实节录》。
清前期江南市镇举业繁兴的原因
一、良好的社会风气
读书成才是江南长期积淀的社会风气,无论家庭贫富,均有义务送子弟进学读书,读书除了可以应举外,还是品德养成、技能陶育的重要途径。于是江南的受教育普及率高,整体的文化层次高,势必为子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昆山赵森在城中读书,每至半夜,高声朗读,声彻街衢,人因称为“赵半城”,“言读书之声可闻半城也。”2像“丙夜苦读”“映月而读”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3
在江南地区,即使是商人也努力读书。如无锡荣汉璋自小习贾吴门,“居平喜读书,暇则手一编,寒暑不辍”1。其子回顾父亲读书情景:“先君雅好儒术,既自悔少年失学,思有以补助之,夜分肆务毕,刻烛观书,二十年无倦。”2无锡俞志贤与文人交往甚多,文人们均“未尝以贾人目之”3
江南人能将藏书与读书有效地结合起来。钱大昕在《五砚楼记》中曾批评只知收藏、不能读书的藏书家,能以读书的眼光藏书,再从藏书促读书,势必推动读书风气的养成和社会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江南城镇出现了人才团聚的现象,他们或在文学、书画、医术等方面达到很深的造诣,或在政治舞台上引领时代风气,成为近代政治改革的先驱。儒雅之气是社会各行业人们追求的精神品德,这提高了社会的文化品味,从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二、必要的经济支撑
富人子弟上学自不必说,贫穷家庭的子弟往往亦多能得到家族义田的支持而完成学业。有的家族义田可以为入学子弟提供文具,为他们应考提供川资,在客地的会馆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
自宋代以来范仲淹创设义田,发展家族教育事业的事迹激励了许多家族,从而借助于科举制度形成了世家大族,连绵不断。直到《红楼梦》里王熙凤均托梦给贾氏后人,要设立义田以保证家族的不坠。于是,家族公产越来越大,有效地保证了家族教育及教育激励措施的开展。
三、相互的竞争求胜
江南各家族深刻意识到科举及第对家族未来维持与发展的重要性,功名的丧失往往就是家族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的前奏。于是在教育子弟方面竭尽心力。家族内的义学且不说,有的为官者甚至辞官回家教育子弟,有的是有文化的母亲、姐姐等全心扶植儿子或弟弟读书,为了给读书子弟更好的环境,家族建有藏书楼,聘请有才学的塾师。读书子弟自我亦甚为勤奋,常常是“头悬梁,锥刺股”,科场上反复磨炼,最后赢得功名。
上海金山县张堰镇王广心“故儒家子也”,少工诗文,明崇祯五年入几社,清顺治六年成进士,授行人,迁兵部主事,擢御史,以御史巡视仓场。王广心有三子:长子王顼龄(1642——1725),字颛士,康熙丙辰(1676)进士,累官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卒谥“文恭”,次子王九龄,字子武,康熙壬戌(1682)进士,官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