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度血液粘度计临床应用__培训课件.ppt

血液黏度血液粘度计临床应用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操作注意事项(2) 血液标本的处理 标本的保存 室温或 37℃恒温下保存,仪器测试温度-37℃ 标本静置20min后开始测量,4h内完成检测 血浆的制备 离心力 2300g 左右离心 30 min,提取上层血浆 样品移入 使用加样器一次性准确加样 样品移入时不宜猛注,避免产生气泡 对实验人员的基本要求 熟悉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严格操作规程、工整书写报告 设备维护与质量控制 仪器按照使用手册进行定期维护 建立质控记录,定期用标准油进行标定,保留零点标定曲线、高黏度标定曲线及低黏度标定曲线 确定本实验室的、不同对象的正常参考范围 * * 拓宽临床领域 加强临床监测 促进临床科研 * *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计 临床应用 * *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聚集、变形等流变特性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循环血液的流动性、凝固性、粘滞性、变形性及血管弹性的科学) 生物力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的、具有实用性的边缘学科 * *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意义 生理意义 血液黏度的增高或降低,与人体组织灌注的减少或增加相关 与出血后止血相关 病理意义 血液高黏滞,是多种病理症状的中间过程,使组织缺血缺氧更趋严重 有利于某些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的诊断、预防、药物治疗、疗效及预后判断 * *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设备 黏度计 旋转式(筒-筒,锥-板) 毛细管式(垂直、水平恒压力) 体外血栓形成仪 血液凝固检测仪 化学发光法 基因分析法 微循环检测仪(甲襞微循环) 红细胞变形性检测仪(激光衍射仪) 红细胞(血小板)电泳仪 血小板黏附仪(玻球法、玻珠柱法) 血小板聚集仪 血栓弹力图仪(血细胞内黏度、黏弹性) * *  临床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变学的临床问题 包括与血液流变有关的病因学、症状、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手段等 最主要的一个领域是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blood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在临床各科、各领域,人们正在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研究其有关的课题 * * 血液黏度 血液流动时,流体内摩擦力阻碍血液的流动,这种阻碍血液流动的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的粘性 度量血液粘性的物理量,就是血液粘度。血液粘度的单位用国际单位制表示,就是毫帕·秒(mPa·s) 血液黏滞性是血流的主要力学特性,也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血液黏度是反映宏观血液流变特性的重要综合指标 * * 血液黏度计检测指标 基本指标 全血黏度值(mPa·s) 高切变率粘度(200S-1) 中切变率粘度(50S-1 ) 低切变率粘度(5S-1 、1S-1 ) 血浆黏度值(mPa·s) 血沉(ESR)(mm/h) 红细胞压积(HCT)(L/L) 纤维蛋白原(g/L) * * 血液黏度计检测指标 衍生指标 全血高切还原黏度 全血低切还原黏度 红细胞刚性指数 红细胞聚集指数 血沉方程K值 全血高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 红细胞变形指数 * * 影响血流的因素:血管、血细胞、凝血因子、血液流动 * * 基本指标(1) 全血黏度 血液的流动性与黏滞性是保持组织、器官得到充分血液灌注,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 全血黏度的变化规律 低切变率下黏度较高,切变率逐渐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 高切变率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刚性指数) 低切变率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聚集指数) 对于微循环而言,血液高黏度的影响尤为突出 血液黏度与切变率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 * 全血黏度增高的临床意义 黏度增高对一些疾病的影响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微循环灌注不足,缺血、缺氧 高血压与动脉硬化-膜脂质改变、能量代谢异常 缺血性脑血管病-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与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恶性肿瘤-球蛋白及Fg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促凝物质释放 某些血液疾病时的血液黏度增高 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异常球蛋白血症-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红、温抗体免疫性溶血 其他-类白血病、DIC高凝期、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等 * * 全血黏度降低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全血黏度降低 女性月经期、妊娠期 分娩前后的全血黏度及凝血状态的变化 病理性全血黏度降低 贫血 低蛋白血症性水肿 多种原因的出血 出血性疾病 * * 基本指标(2) 血浆黏度 全血黏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血浆黏度受纤维蛋白原、球蛋白、核酸、血脂等大分子物质影响 血浆蛋白链状分子结构,可以促进红细胞聚集 血浆属“牛顿流体”,采用毛细管黏度计较准确 ★★ 使用旋转式黏度计时,由于低切变率时“二次层流”及高切变率时“涡流”,常可使结果偏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