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病治本课件精品
道生课堂医道圆通系列讲座第四讲:辨病治本 王心逺 共生书院院长 臌膈论 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 盖臌者,有物积中,其证属实;膈者,不能纳物,其证属虚。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 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化,或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臌脝胀满。治之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胃渐能克化矣。《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 以惟脏气已绝,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恶证齐现,则不治。 附注:鸡矢醴 有病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病名鼓胀。治之奈何?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素问·腹中论》) 醴,甜酒也。少曲多米,酿之一宿而成者佳。鸡无前阴,溺屎同窍,佐以桃仁、大黄微利,水湿从大便而出。清酒为熟谷之气,达于皮毛,行于脉络,下通水道。鸡屎与醴同行,复能使水湿从小便而出,二便通利,腹胀潜消矣。(《古方选注》) 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 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各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 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 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 中风 中风,北人多属寒,宜散寒,南人多属火、宜清火,而祛风、消痰则南北尽同。古方自仲景候氏黑散、风引汤而外,则续命汤为主方。 续命汤共有数首,不外驱风,其随症加减,皆有精义。从未有纯用温热滋补,不放风寒痰火一毫外出,以致重病必死,轻病则使之不死不生。惟日服人参以破其家而恋其命,最可伤也! 又有稍变其说者用地黄饮子,以为得阴阳兼补之法,亦大谬也。此方乃治少阴气厥不至,舌喑足痿,名曰痱症,乃纯虚无邪,有似中风,与风寒痰火之中风正相反,刘河间之书可考也。乃以此方治有邪之中风,其害相等。 中暑 暑字之名义,与寒字相反,乃天行热毒之病也。 其症脉微少气,烦渴燥热,甚则手足反冷。若其人汗出不止,用人参白虎汤主之; 如或身热、腹痛、胀满、呕吐、泻痢、厥冷,则名热霍乱,人参断不可用,当用香薷饮、藿香正气散主之,皆治暑之正法也。若 《伤寒论》中又有寒霍乱一症,此乃寒邪入阴,用理中汤主之。此治寒霍乱之法也,与暑热之霍乱,绝不相干。 痢疾 痢有数种,误治则生死立判。 凡脾气不实,饮食不化,昼夜无度,无红白积者,此为脾泻,其方不一,当随症施治。 若伤寒传入阴经,下痢清谷,脉微厥冷,此为纯阴之危症,非参、附、干姜不治,患此者绝少。 若夫夏秋之月,暑邪入腑,脓血无度,此名滞下;全属暑热之毒,蒸肠烂胃,与阴寒之痢,判若水火。仲景以黄芩汤为主而因症加减,此千古不易之法。 阴症 六淫之邪,不但暑、燥、火固属乎热,即风、寒、湿亦变为热。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外感总以散热为治; 惟直中阴经之伤寒,必现脉紧便青,畏寒倦卧,不喜饮,舌无胎,种种寒象,当用温散,此千不得一者也。 何近日之医,举天下寒热杂感,病势稍重者,皆指为阴症,即用参、附、姜、桂,服后而热更甚,并不疑为热药之故,即用熟地、麦冬等,以为补阴配阳之法,竟忘其为外感矣! 要知阴症无发热之理,间有寒极似阳而外现热症者,其内症必现种种寒象,然亦当驱散其寒,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亦并无补寒之法也。乃以温热之邪,硬派作阴症而全用温补,真千古之奇闻也。 肾虚非阴症论 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风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亦自谓之阴症。不顾其现症何如,总用参、术、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 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后感风,岂风寒必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 《寓意草·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证治验并详诲门人》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外。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余至。一医已合就姜桂之药矣。余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甚麽担承。余笑曰。吾有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毙。吾亦不得已耳。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 余以调胃承气汤。约重五钱。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