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供参考学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语供参考学习

吴语 百科名片 吴语区分布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因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将其当作代表。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简介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文白异读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词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语气助词 表记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方言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注释 语言比较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源流小考 基本信息 简介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文白异读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遗存古百越语底层成份 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词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语气助词 表记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方言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注释 语言比较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源流小考    基本信息   使用人数   约7700多万 吴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使用国家(地区)   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   及香港、台湾、日本九州岛、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   国际排名   10   语系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吴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DIS 639-3: wuu 简介   吴语,英文Wu或Wu-Chinese。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特别是苏州话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近代以来,因太平天国战争破坏,随着苏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也渐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    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02)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后世张爱玲将其翻译成国语,但韵味尽失。    宋·辛弃疾(稼轩词人)在上饶、铅山、广丰寓居时。曾经写下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的就是上饶、铅山、广丰(稼轩乡、鹅湖一带的语言)的吴侬软语十分悦耳动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定义吴语为语言,同时被定义的有粤语、闽南语等13中原为汉语方言的语言。 历史   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那时江南一带民间通行百越语,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   吴语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