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20例诊疗分析.doc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20例诊疗分析
 
   耳部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偶可侵犯中耳,最常见的是曲霉菌,症状轻重随损害的范围及菌丝侵入的浅而异 。我科自2005年6月~2014年2月共收治了20例慢性中耳乳突炎合并真菌感染病例,现就其诊断过程、治疗方案及疗效等方面报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例慢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为我院2005年6月~2014年2月收住院且实施手术病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36岁。病程3~35年。患者均有间歇性耳流脓病史、抗生素或抗生素滴耳剂长期应用史。2例患有轻度Ⅱ型糖尿病。,其中7例为骨疡型中耳炎,10例为胆脂瘤型中耳炎,3例为混合型中耳炎。1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3例有过乳突根治手术史、考虑术后胆脂瘤复发而收住院。15例术前明确诊断,5例术中、术后确诊。 
  1.2诊断方法 15例术前明确诊断,主要依据下列方法。①临床表现:耳漏,流脓水或血水样物;耳闷、耳鸣;合并急性感染者耳痛明显;耳痒;听力下降,为渐进性。②检查:外耳道、鼓膜表面、中鼓室或原手术腔可见灰黄色或褐色霉苔,或粘脓、脓块,或干痂,或有真菌丝状物。③病原微生物鉴定:对分泌物进行细菌与真菌培养及鉴定,或者涂片镜检。④影像学检查:对所有患者常规行中耳轴位加冠状位CT平扫,部分病例可见絮状高密度影。⑤纯音听力检测:多为中重度传导性耳聋,部分为混合性耳聋。 
  1.3治疗方法 
  1.3.1局部治疗 将外耳道、鼓室或乳突腔分泌物及痂皮等清理干净,用安尔碘消毒外耳道或乳突术腔,对确诊为真菌感染病例用盐酸特比奈芬乳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剂量为10g/支)涂耳,出院后自行涂药,可用小型吹风机吹入。至少1次/d。连续4w为1疗程. 
  1.3.2药物治疗 术前有急性感染而未明确病原菌者先按经验用药,待细菌及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出来再调整用药。对细菌合并真菌感染病例,抗菌药术后应用1w左右,同时口服抗真菌药:盐酸特比奈分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剂量为125mg/片),250mg,qd。每2w查1次肝肾功能、血常规,取1次分泌物送细菌与真菌培养及鉴定,疗程4w。 
  1.3.3手术治疗 全部病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开放式乳突根治术+Ⅰ期鼓室成形术+耳甲腔成形术,3例在急性外耳道炎获治疗控制后手术。5例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患者,于术中发现鼓室或乳突胆脂瘤、少许脓液、干酪样物、肉芽、钙化斑块等。将脓性分泌物送细菌与真菌培养及鉴定加药敏试验,其余病变送病理切片检查,发现合并真菌感染。 
  2结果 
  2.1病原微生物诊断结果 20例患者的耳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或涂片高倍显微镜下检查。丝状菌感染7例,曲霉菌5例,酵母菌属4例,念珠菌属2例,2例未明确真菌种类(分泌物涂片显微镜下见大量菌丝及孢子)。16例为细菌混合真菌感染,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变形杆菌3例。4例无细菌感染。 
  2.2疗效与随访 全部病例出院后随访达1年以上。14例治愈:术后6个月内干耳,鼓膜愈合,术腔上皮化,听力提高15db以上。4例好转:鼓室无病变,鼓膜愈合,乳突腔部分上皮化,仍有少许分泌物,培养无细菌及真菌生长;其中2例于出院后1w(术后3w)内发生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均为女性,再次住院,抗炎治疗无效,予以切开排脓,将脓液送细菌和真菌培养,为丝状真菌,用3%过氧化氢液清洗,用盐酸特比奈芬乳膏纱条换药,口服盐酸特比奈芬,2w后治愈。2例无效:1例术后胆脂瘤复发,上鼓室包含性胆脂瘤,需再次手术。1例鼓膜再穿孔仍流脓,乳突术腔仍有肉芽、异常分泌物,培养出铜绿假单孢菌和丝状真菌,联合抗炎、抗真菌治疗,干耳3个月以上再次行鼓膜成形术。 
  3讨论 
  3.1近年来,慢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报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本组患者的诊治情况,作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致菌群失调 ;发生多重耐药菌和(或)真菌感染。②诊断困难:如门诊取分泌物做细菌(含真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费用高且耗时间。③外耳道、中耳乳突部位深,接近体温,通气不良,湿度较大;乳突术后内环境发生改变,外耳道自洁功能降低,容易结痂,痂皮下渗出液、分泌物是很好的真菌培养基。④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存在,如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或需长期使用激素治疗,都可以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甚至合并真菌感染。⑤局部因数:本组患者中女性明显偏多,虽然不能就此断定女性发病率高,但现实生活中女性头发较长,有些人喜欢染发,耳周环境有利于细菌尤其是真菌的生长。 
  3.2抗真菌药使用途径 中耳乳突真菌感染为局部感染,多为非侵袭型,作者认为口服抗真菌药加外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清版)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 VIP
-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21套(最全).doc VIP
- 2025年《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要点 .pdf VIP
- TCEPCA《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现场系统调试技术规范》.docx VIP
- DB14T3520-2025水土保持梯田工程技术规范.pdf VIP
- GB50607-2010:高炉喷吹煤粉工程设计规范.pdf VIP
- AQ 2003-2018 轧钢安全规程(正式版).docx VIP
- SMT工艺能力单元6--掌握贴片设备和贴片工艺.pptx VIP
- 15D502 等电位联结安装.pdf VIP
- 就业社会政策..ppt VIP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