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V级围岩大跨度隧道工法关键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溶区V级围岩大跨度隧道工法关键技术

岩溶区V级围岩大跨度隧道工法关键技术研究 1 引言 我国是碳酸盐岩分布极为广泛的国家,覆盖、掩埋及出露的碳酸盐岩总面积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了改善公路线形标准,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重载化,修建大量长大公路隧道势在必得。云南省以山区为主,公路建设需要修建大量隧道。由于山势的蜿蜒起伏,选线十分困难复杂,大跨度隧道不可避免地穿越岩溶地区。岩溶区地下水丰富,高承压水,部分呈现破碎的堆积体状态,透水性能好,强度低等特点。岩溶区破碎围岩中修建大跨度隧道,需要采用超前管棚结合注浆加固岩土体,然后再分步开挖、支护初衬、出碴、二衬等,施工工序复杂,环节多,地质灾害预测难以保证。尽管现有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对大跨度隧道的结构都做了部分考虑,尤其在破碎围岩中渗漏水问题特别严重,严重影响结构的寿命和运营期间的安全。因此,岩溶地区大跨度公路隧道的施工力学机理、开挖关键技术及支护机制等相关研究成为岩溶地区长大隧道勘测、施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题。 云南已经建成的公路隧道中,近一半以上的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后期工程变更较多,严重影响了施工工期,同时也增加了较大的工程投资。为了搞好云南省隧道建设,很有必要对国内外岩溶区大跨度隧道的施工和质量控制技术进行广泛调研分析,结合云南省公路隧道的特点,提出保证岩溶区大跨度压隧道施工安全、结构稳定和质量优良的技术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指南,为隧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呈(呈贡)——澄(澄江)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的提古铺隧道双向六车道,行车道宽度3×3.75m,归属于大跨度隧道。该隧道位于提古铺村的北东侧,官仓山南侧的山体上。隧址区系构造剥蚀低中山区卡斯特地貌,沟谷以“V”型谷为主,因受水系的切割和构造运动的制约,逐渐演化成一系列的低中山、岭谷地形,海拔高度在2060m~2257m,山体地表覆盖有残破积层,岩性为二叠系下统阳新组灰岩或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隧道段为东北-西南走向,主线穿越自稳能力较差的软弱IV和V级围岩强风化砂岩、构造破碎带,溶洞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困难,较差的地质条件给该隧道安全开挖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双侧壁导坑法侧壁导坑的开挖顺序、先后行洞的合理施工间距等,均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岩溶区V级围岩大跨度隧道的稳定性分析和相关的开挖关键技术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 课题以呈澄高速提古铺隧道为工程背景,对隧道施工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如地质灾害预测、大跨度隧道施工力学机理、基于“新奥法”思想的开挖支护技术及信息化动态施工等四个方面探索了岩溶地区大跨度公路隧道的动态施工关键技术,为我国同类隧道的建造提供直接的指导。 2 隧道研究现状 2.1大跨隧道国内外建设现状 在我国,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建成的隧道数目超过8000座,长度超过 5000km,其中多数都属于大跨隧道,今后一段时期内,伴随高速公路的建设,我国隧道将在数量,长度,跨度,复杂程度上有更高的突破。位于广深珠高速公路上的白花山隧道,跨度长达17m。京珠高速公路上的大宝山隧道,修建于 1996 年,跨度也达到15m。此外还有贵阳高速公路上的黄莲坡隧道等,跨度都超过了13m。 目前,在隧道领域,日本和奥地利等国家隧道技术的研究较为靠前。日本的第二布引隧道,其最大开挖宽度达到了24m,韩国修建的四车道隧道采用三心圆扁平拱式断面,净跨达到18米,高度近10米。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建设了各种大跨偏压小净距隧道,隧道修建技术也极为领先,从上世纪6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对各种类型隧道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已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2.2 大跨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隧道领域,我国与外国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而在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各种公路隧道技术进行研究,将隧道的设计施工技术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如今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我国对大跨隧道的理论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大跨隧道的施工方法和对大跨隧道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等。对大跨隧道的理论,我国现阶段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姚明会通过讨论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大跨度浅埋地铁隧道双侧壁导坑的施工技术,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朱亮来分析了双侧壁导坑法和台阶法的优化对比,得出台阶法施工具有对围岩稳定性扰动的优点;王海珍等研究了不同围岩级别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合理的开挖方法,提出合理的监测方式,指导工程施工;王景春分析了隧道掘进原理,对隧道盾构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吴梦军等研究并分析了特大断面合理施工顺序;郝哲等通过对金州某隧道现场的监控量测数据,得出了各个施工工序的合理搭接时间;张崇栋通过对靠椅山隧道塌方事故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深孔注浆加固稳定塌方漏斗松散体,来处理大跨度的塌方比较有效,应采用超前小导管加固措施辅助施工来进行洞内施工,并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