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考文作点评.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上海高考文作点评

2012上海高考“心灵的微光”高分作文分析之《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转载▼ ? 第一篇高分作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逻辑并不通,但它的高考得分或许会让你明白每段文章紧扣材料、引用恰当的名言、新颖的素材、美妙的文句对高考作文的意义,尤其是非常切题的两句开头名言引用,更是让这篇文章从枯燥的高考作文阅卷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巨大砝码,所以好好练文章开头吧。 通过这篇作文例举的卡梅隆的例子和文章最后的“一尾鱼儿”一词,还可以看出这位作者一定学习过2010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卡梅隆的智慧》和《滋养文化的“活鱼”》。分析高考优秀作文,我们总能发现当年的作文借鉴往年作文的蛛丝马迹,这位同学高考作文的大获全胜,估计一多半归功于文章开头两到四段,但是也不能忽视作者学习前些年高考优秀作文为文章的后续巩固住了阵地和气势。所以,高考优秀作文需要好好学习,而且还需要活学活用,倘若你能写一手好字,能开一文好头,或许都用不着活学活用,都能得上个高分。是否能在自己的文章中用上好素材,背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我的博文《复旦徐捷:和2011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风中的余香同型不同分的高考作文》中也有走这类路线失败的高考作文案例,那些文章的问题比起《蓦然回首,莫要放手》还要小一点,但却被老师严格地加以分数的区分,没有进入一流作文的行列。或许这些作文有不同分数命运的重要原因是,一书法各有不同,二,阅卷老师不同。 啥也不说了,不管你是不是逻辑高手,但是字迹工整、紧扣材料、素材新颖、引用名人名句、颇有文采这几点对高考作文来说都非常重要,哪里缺就补哪里! 桐城派把写文章的要诀归结为“义理、考据、辞章”,和现在词汇相对应大概就是 义理=逻辑 考据=素材新颖、引用名人名句 辞章=颇有文采 然后再加上字迹工整、紧扣材料这两点,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差不多就出现了。其实在我看来,写作最难的反而不是成就高考高分作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的这些要素,而是这篇文章最欠缺的,也就是——最佳的逻辑。我相信连续剧编剧、电影编剧肯定很认同这个观点,有了基本脉络,填补些文字那是小意思。当然,再好的逻辑,没有准确鲜明的文字、没有恰到好处的证明,没有严谨的结构,那也是不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处在不同写作阶段的人欠缺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另外,语文学习和数理化学习还不同,数理化大家追求的是题型宝典,所以很多课外辅导书持续畅销很多年。可是语文的课外辅导书除非特别经典,一般都是要跟着时代修改的,而且也少有一本书就能打天下的情况,总是提倡涉猎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学科特点,博学多才。 作文几乎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且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大家务必要重视。 我之所以制作这份博客,目的有二。一当然是出于发展自己事业的愿望,二是希望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个自学的途径。请家教当然好,但请家教也是一笔费用,如果有博客能给同学自学时一些帮助,也很好,再加上我高中也只是课堂跟老师学习,综合因素决定我很乐意我的博客能促进同学的语文成绩。同时欢迎家长同学问我问题,只要我能答得上来,承蒙不弃,定当全力以赴!谢谢博友的关注!一家之见,还请多多批评指教,互相学习! 附录原文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积累颇丰。)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巧妙地插入题目,又是为我所用)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这才叫分析!)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

文档评论(0)

ggdxyz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