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JOU 4220纪录片制作第13周.ppt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JOU 4220纪录片制作第13周 第13堂课: 27/5/2011 黄义忠老师 今天上课流程 阅读: 1. 迈克尔摩尔《华氏911》(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 2. 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張瑋容:由Michael Moore的叙事策略看纪录片的语艺意涵 观赏+阅读(下周讨论): 纪录片《蓝色警戒线》 侯洪:“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的语境》”, 取自《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出版社: 四川大学,2006。 Linda Williams(1993): Mirrors Without Memories Truth_History and the New Documentary。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陈刚:“《蓝色警戒线》透过犯罪事实文本解读深层原因分析”,取自《这样创作纪录片》,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張瑋容的论文 一、Moore 作為主角—行動的「展演」 案例一、開戶獲贈槍枝 案例二、當街以擴音器高分貝吸引注意 二、 Moore 作為訪談者—「動機」的誘發 案例一、Moore對Manson的訪談,不打斷、不插話。 案例二、親身造訪加拿大,證明自己的觀點。 案例三、訪問國家官員,證明自己的說法正確性。 訪問參議員拜倫?多根 和FBI 退休調查員傑克?庫能,證實布希與拉登家族的關係以及譴責布希政府讓賓拉登家族於911事件後搭機離美的行為。 三、 Moore 作為旁白—「全知型」觀點 張瑋容的论文 Corner(2000) 針對紀錄片工作者自己在片中出現身影的「展演」提出了一个新辭彙「docushow」(紀錄秀),認為如旅遊或个人心路歷程的片應該以此說明之。他在文中提到了Michael Moore 的片為紀錄片創造了新的素材運用,以混合媒體的方式讓紀錄片有了新的面貌(如動畫)。這同時也帶出了數位時代來臨的一個現象,即跨媒介、混雜的情況愈來愈頻繁。即便是在後現代標榜去中心、模糊界限的時代,紀錄片如此新穎的混雜手法依舊受到不少質疑。紀錄者與攝影機的進入,不論表現了多少的體貼與協助意願,都同時也必然是一種闖入者與打擾者。。。。作者說 “post-documentary era” (後紀錄片時代) 已經來臨,紀錄片不再只是紀錄片,它因為數位時代的來臨而慢慢有了新的面貌,這為數位電子時代所帶來的領域疆界模糊、紀錄片的類型隨之跨界流動的情形做了清楚的闡釋。Moore 的紀錄片正反應這樣的特點,數位時代使紀錄片處理手法迥異傳統,亦日見創新之道。 張瑋容的论文 而這部片最煽情的部分,就是暗示貧困單親媽媽被福利系統與企業剝削進而造成孩子缺乏照料從而促使了慘案的發生,接著問題的矛頭被指向福利政策與大企業,然而問題的根本卻可能是避孕與人口控制,以及是否人人有權生子的亙古爭辯:如果沒有能力飼養小孩,為什麼要生下來呢? Moore 身為批判者,批判力道時而過重,時而模糊焦點,並未對社會提出強而有利的建言。他在片中又化身為狙擊利益團體的暗殺者,他狙擊的武器,是紀錄形式的宣導影片。這樣的影片,有娛樂性,具煽動力,然而片中所反映的敘事可能性卻常令人質疑。如同很多軍教片或宣傳片,Moore 的紀錄片意在說服,並未花力氣在提供解決之道,也莫怪乎許多堅持紀錄片典範的學者與創作者會直指Moore 這樣的手法,與其批判的對象不無二致。 張瑋容的论文 Moore 在兩片中的敘事理性強度不足,是極待改善的論述空間。因為迎合流行文化的遊戲規則和極簡化二元對立的認知原則,Moore 在片中太強勢,主導著觀眾及受訪者的思路。Moore 的價值觀是二元對立的,黑白二分,近乎粗暴;但我們需要一個中間地帶,讓人冷靜思考。觀眾不該全盤接受導演的意見,而該和他人交換想法、閱讀正反面評論。Moore 近乎野蠻的詰問方式,觀眾對他身為紀錄片導演身分的混淆,畢竟他不是法官,反而為自己招來尋找替罪羔羊之嫌。而這兩部紀錄片難得可貴的是呈現不一樣的觀點,主流與非主流觀點得以平衡。 張瑋容的论文 兩片鮮活展現當今資本主義的邏輯:為了商業利益,美國高官以各種名義(如,为了「自由」)进军他國;美國的募兵制以最美麗的謊言為外衣,窮人的小孩,特別是黑人,只好入伍當炮灰。伊拉克民眾的傷亡畫面以及美軍被截肢的畫面很具震撼力,特別賺人熱淚,但在流淚之餘必須思考的是,Moore 为整个社會及世界帶來什麼的答案?又或者,他不打算給答案,希望觀眾心中自有答案?那麼,Moore 在片中将問題簡化,尋找替罪羔羊的動作,真的就嫌太過粗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