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史》第二讲讲义专用课件
北音学 另外,学者们还提出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有人主张称“北音学”。 《中原音韵》:周德清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指《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汉语音韵学就是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及北音学这四个部门的总称。 四、音韵学的产生 (一)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pì况 譬况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字的读音。 《公羊传·宣公八年》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 意思是说,发“乃”音时,发音部位靠内并且发音深沉;发“而”音时,发音部位靠外并且发音轻浅。 《释名·释天》:“風,兖豫冀横口合唇言之,風泛也,其氣博泛而动物也;青徐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氣放散也。” 2、读若、读如 读若或读如,一般是用来注明某字本来的读音的。相当于“读音就好比……”的意思。 《说文解字》:“璁,读若葱”。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若‘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许氏书所云‘读若’、云‘读与同’,皆古书假借之例,假其音并假其义,音同而义亦随之,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 洪颐煊xuān 《说文读例》则认为“读若”除释字音、通假借外,还有训字义的作用。 读若或读如标示读音的方法比“譬况”准确,但也有缺陷: 如果“读若”之后的字也不认识,怎么办?或者,虽然认识,但只会读方言的字音,不会读共同语字音,又怎么办? 3、直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周易》:“拔茅茹rú 。”郑玄注:“茅音苗。” 《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汉书·高帝纪》:“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应劭注:“为音无为之为。” “为”有平声、去声两读,应劭认为“为贼”的“为”与“无为”的“为”读音一致,平声。 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或有的字虽有同音字,但却是生僻字,比被注字更难认,于是又产生了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 4、反切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古人叫“反” ,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红,胡笼切。红hong——胡Hú +?笼lóng 。 东:德红切 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反切是古代使用最广泛的注音方法,产生于东汉末年。 反切的缺陷: 一是如果学习的人不能准确地读准反切用字的读音,则无法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广韵》“为”字的反切为“薳yuǎn支切”,“ 薳” 字比“为”字更冷僻难识,完全失却了充当注音字的价值; 二是如果不会反切字的共同语读音,则拼读出来的字音也仅仅是该字的方言读音而不是共同语读音。 三是由於古今字音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读音来“切”,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要全面掌握反切法,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 公:古红切。 鸡: 古奚切(《广韵》) ; 坚奚切(《集韵》)。 下: 匣鱼切; 胡雅切; 胡驾切。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 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二)音韵学的产生 在梵语拼音字母、拼音原理的启发下,汉末以来,学者们对汉语语音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中,反切法和四声说,是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两块主要基石。 梵文是拼音文字。梵文的字母叫悉昙siddham ,形体近似藏文。古人创制字母也收到了藏文的启发。这种悉曇字母分为两种: 一种叫体文vyanjanam ,即子音字,32个。 一种叫摩多mata,即母之义,又作韵,指母音字,14个。摩多又叫转声(即元音的意思)。 这两种字母就是辅音和元音,基本上相当于汉语的声母和韵母。 汉末已有反切注音之法。汉末孙炎作《尔雅音义》,发明反切法。 《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反切注音法是时人对汉字声、韵研究的产物。 四声:指元代以前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四声说起于魏晋。 声调是汉语语音中固有的特点,但在南北朝之前,声调之实虽为客观存在,却无人为声调分类、命名。 《诗经》等诗歌作品已采用了有规则押韵创作方法,但运用时并非出于自觉。直到南齐周颙、沈约才明确提出平、上、去、入四声。 《南史·周颙传》:“(颙yóng )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南史·沈约传》:“(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