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基础对龙门石窟保护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学基础对龙门石窟保护的影响

地学基础对龙门石窟保护的影响 田玉娥 杨刚亮 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石窟寺处于露天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规模宏大、价值突出、野外环境条件复杂,其保护工作往往具有难度大、精细化程度高、多学科兼容等特征,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石窟寺保护工作的具体开展,不仅需要联合攻关石窟保护难题(如防风化、洞窟渗漏水治理等),而且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多动手,切实搞清楚它所牵涉到的多学科知识,比如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环境、生物,还有人类的一些影响活动。因此,认识石窟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搞好石窟保护的根本前提。地学是保护工作的基础,物理、化学、检测等学科是科研手段和方法,工程设计与施工则是实践石窟保护的治理措施。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具有极高的价值,已于2000年11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笔者结合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谈谈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物环境等地学基础条件对龙门石窟保护工作带来的影响。 地质地貌条件对龙门石窟保护的影响 1. 地层岩性与产状的影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主要开凿在寒武系的白云岩和灰岩地层上。它们硬度适中(2.5-3),适宜精雕细刻,造像精美;但由于是可溶岩,其保存受到岩溶作用的威胁。岩溶作用(碳酸钙和碳酸镁与CO2、H2O化合反应)可以改变石窟岩体和文物造像的外表形态,进而产生深处破坏。龙门西山现存的三层溶洞是明显的例证[1]。火烧洞、古阳洞、奉先寺、莲花洞、老龙洞等重要洞窟内都存在溶洞,且呈发育趋势。龙门石窟所在岩层产状基本稳定(仅在摩崖三佛脚下有局部变化),倾向变化和倾角都小(倾向340°~10°,倾角25°~30°)(照片1),这样的岩石产状有利于石窟的长久稳定保存。大多可避免开挖边坡带来的滑塌、大型石雕的崩塌等现象。但这种产状对于开凿在南部薄层徐庄组岩层的石窟造像而言,是很不利的。南部石窟造像保存状况差、病害类型多、风化严重与此密切有关,主要体现在差异风化上。 2. 构造断裂的影响 多次地质调查表明,龙门石窟周边有两组正交的大断裂构造,呈棋盘格式分布[2](图1),使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成为一个断块山。草店断裂对石窟保存的影响是最巨大的。由于草店断裂是豫西地区的一条大构造,又具有推覆性质,它在龙门地区产生的影响意义非凡。草店断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拉引带动了现在的龙门山产生位移,从而形成了多组(6-8组)羽状破碎带,这些破碎带大致呈东西走向,基本平行分布于龙门山,从而对石窟保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其威胁主要表现在:一,带来西山坡面的不稳定性。西山坡面是石窟营造的主要载体,它的不稳定直接决定了石窟保存的命运。二,从现在的负地形可以看出,这些破碎带多已剥蚀夷平进而形成小的沟谷,成为大气降水后的地表排泄途径;同时,由于它们与层面裂隙和卸荷裂隙之间的良好连通性,构成了洞窟渗漏水的径流通道,给石窟带来严重的渗水威胁。大气降水的主要下渗通道即为这些破碎带和层面构造。三,破碎带的存在加剧了石窟岩体的风化进程。破碎带周缘发育有不同程度的裂隙,不少穿过造像,使石窟岩体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分离体,成为风化作用首选的场所。现场可以看到这些破碎带附近的造像保存状况明显较差。 3. 卸荷裂隙的影响 卸荷裂隙一般出现于自然形成的摩崖、河谷两岸以及人工开挖后的边坡和立壁。龙门石窟所在的河谷两岸及开挖洞窟等特征,符合卸荷裂隙的发育条件。这些卸荷裂隙广泛存在,成为威胁石窟保存的致命因素。它们一般平行于边坡或立壁表面,上下连通性极好,可蔓延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不少穿过洞窟和造像,比如在珍珠泉旁边,可以清晰的看到卸荷裂隙的存在(照片2)。它们与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交切连通,使石刻完整性下降、稳定性降低;同时三者共同组成洞窟渗漏的网络通道,给工程施工治理增加了难度。 4. 地貌条件的影响 龙门石窟所在的地貌单元为“两山夹一谷”形态,河床为现代侵蚀而成的“U”形谷,河谷较浅,成为龙门地区的排泄基准面,坡面径流与包气带水最终都流向山脚与河床(这是洞窟常年渗漏的根本原因);同时,天然门阙也增强了风力作用。由于龙门段伊河纵坡降只有1/700,河床狭窄,在汛期时龙门石窟就受到伊河洪水的威胁。修造的拦河橡胶坝为景区蓄起了70万平方米的水面,景区增色不少,但人为的抬升了河床高程,增大了洪水威胁;同时,流动的水面成为死水,降低了河流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质在此富集,环境空气质量受到影响。至今,仍有部分窟龛造像埋藏于地下。 5. 关于地层划分的争议 以前地质调查认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寒武系地层由北向南依次为常山组、凤山组、固山组、张夏组和徐庄组,在石窟南门附近出露有毛庄组地层。这种认识曾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最近几年不断有学者专家现场考察后提出不同看法。比如西安地院和河南第一地质调查队的几位教授认为,石窟所在地层没有常山组和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