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济南大学文学院网站.doc

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济南大学文学院网站.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济南大学文学院网站

我的学术总结 季羡林 我本来还想继续写下去的,一直把《学术回忆录》写到今天。但是,事与愿违,近半年来,屡次闹病,先是耳朵,后是眼睛,最后是牙,至今未息。耄耋之人,闹点不致命的小病,本来是人生常事,我向不惊慌。但却不能不影响我的写作,进度被拖了下来,不能如期完成。“期”者,指敏泽先生给我定下的期限:1997年年底。其他诸位写同样题目的老先生,据说都有成稿,至少都有“成竹”,只有我另起炉灶。我不愿拖大家的后腿,偏偏运交华盖,考虑再三,只好先写到1993年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性与人殊,越是年纪大,脑筋好像越好用,于是笔耕也就越勤。有一位著名作家写文章说,季羡林写文章比他读得还快。这当然有点溢美地夸大。实际上,他读到的所谓“文章”都是我的余兴,真正用力最勤的《学术回忆录》,除了我自己以外,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人读到。我不是在这里“老王卖瓜”,我只想说明,从1993年到1997年这4年中我用中外文写成的专著、论文、杂文、序、抒情散文等等,其量颇为可观,至少超过过去的10年或更长的时间。 总之,我不过想说明,无论从身体状况上来看,还是从写作难度上来看,甚至从时间限制上来看,我只能暂时写到眼前的程度,暂时写到1993年,剩下的几年,只有俟诸异日了。 说句老实话,我压根儿没有想到写什么《学术回忆录》。但是,敏泽先生一提出他的建议,我立即一惊,惊他的卓见。继则一喜,喜他垂青于我。我不敢用“实获我心”一类的说法,正因在我心里原本是茫然、懵然,没有想到这一点,最后是“一拍即合”,没有费吹灰之力,立即答应下来。 我一生都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里“混”。这是通俗的说法。用文雅而又不免过于现实的说法,则是“谋生”。这也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回忆过去60年的学术生涯,不能说没有一点经验和教训。迷惑与信心并举,勤奋与机遇同存。把这些东西写了出来,对有志于学的青年们,估计不会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一拍即合”的根本原因。 紧跟着来的就是“怎样写”的问题。对过去60年学术生涯的回忆,像一团纠缠在一起的蜘蛛网,把我的脑袋塞得满满的,一时间很难清理出一个头绪来。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现在回忆所及,把过去走过的学术道路粗线条地回顾一下,整理出几条纲来,略加申述,即可交卷。这样做并不难,我虽已至望九之年,但脑筋还是“难得糊涂”的。回忆时决不会阴差阳错,张冠李戴。但是,我又感到,这样潦草从事,对不起过去60年的酸甜苦辣。于是决意放弃这个想法。 经过了反复思考,我终于想出了现在的办法。这样做,确实很费精力。自己写过的许多文章,有的忘得一干二净,视若路人。我在这里不能不由衷地感谢李铮、令恪、钱文忠等先生细致详尽地编纂了我的著译目录。特别是李铮先生,他几十年如一日,细心整理我的译著。没有这几位朋友的帮助,我这一部《学术回忆录》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我现在就根据他们提供的目录,联系我自己的回忆,把我过去60年所走过的道路描画出几条轨迹来,也把本书之所以这样写的理由写了出来。下面分项加以解释。 一、本书的写法 关于本书的写法,经过考虑,我采用了以著作为纲的写法。因为,不管在不同时期自己想法怎样,自己的研究重点怎样,重点是怎样转移的,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问题,最终必然都表现在自己写的文章上。只要抓住文章这一条纲,则提纲而挈领,纲举而目张,其他问题皆可迎刃而解了。 二、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特点只有一个字,这就是:杂。我认为,对“杂”或者“杂家”应该有一个细致的分析,不能笼统一概而论。从宏观上来看,有两种“杂”:一种是杂中有重点,一种是没有重点,一路杂下去,最终杂不出任何成果来。 先谈第一种。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家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几个大哲学家。他们是门门通,门门精。藐予小子,焉敢同这些巨人相比,除非是我发了疯,神经不正常。我自己是杂而不精,门门通,门门松。所可以聊以自慰者只是,我在杂中还有几点重点。所谓重点,就是我毕生倾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地研究的课题。我在研究这些课题之余,为了换一换脑筋,涉猎一些重点课题以外的领域。间有所获,也写成了文章。 中国学术传统有所谓“由博返约”的说法。我觉得,这一个“博”与“约”是只限制在同一研究范围以内的。“博”指的是在同一研究领域内把基础打得宽广一点,而且是越宽广越好。然后再在这个宽广的基础上集中精力,专门研究一个或几个课题。由于眼界开阔,研究的深度就能随之而来。我个人的研究同这个有点类似之处,但是我并不限制在同一领域内,所以我不能属于由博返约派。有人用金字塔来表示博与约的关系,笼统地说,我没有这样的金字塔,只在我研究的重点领域中略有相似之处而已。 三、我的研究范围 既然讲到杂,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