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淬火工艺.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的淬火工艺

钢的淬火工艺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钢奥氏体化后,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范围内获得马氏不稳定组织的转变热处理工艺。 回火: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Ac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获得较稳定组织及所需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淬火工艺 钢的淬火工艺 淬火工件的工艺流程 钢的淬火工艺 淬火前的准备 1.校对工件数量、材质及尺寸,并检查工件有无裂纹、磕碰伤、锐边、尖角及锈蚀等影响淬火质量的缺陷; 2.根据图样及工艺要求,明确淬火的具体要求,如硬度、局部淬火范围等; 3.根据淬火要求,选用合适的工夹具或进行适当的绑扎,在易产生裂纹的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用铁皮及堵孔等; 4.表面不允许氧化、脱碳的工件可用专用涂料防护; 5.大批工件应作首件或小批量试淬,认可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抽检。 钢的淬火工艺 装炉 1.允许不同材质、但具有相同加热温度的工件装入同一炉加热; 2.入炉工件均应干燥、无油污及其它脏物; 3.截面大小不同的工件装入同一炉时,大件应放在炉镗里面,大、小件分别计算保温时间; 4.装炉时必须将工件放在装炉架或炉底板上,用钩子、钳子堆放,不得将工件直接抛入炉内,以免碰伤工件或损坏设备; 5.细长件应尽量垂直吊挂加热,以减少变形; 6.在炉中加热时,一般单层排列,工件间隙10-30mm,小件允许适当堆放,保温时间酌情增加。 钢的淬火工艺 加热 1.加热方式 1.1碳钢及合金钢工件,一般可直接装入淬火温度或比规定的淬火高20~30℃的炉中加热; 1.2高碳高合金钢及形状复杂的工件应作预热。 2.加热温度选择 注:一般工件取中间温度,复杂易变形工件要取下限温度; 淬水工件取下限温度,淬油工件可取上限温度。 钢的淬火工艺 加热 3.工件的加热时间计算 3.1炉中的工件应在规定的加热温度范围内保持适当的时间,保证必要的组织转变的护散。加热时间是指工件装炉合闸通电加热起至出炉的整个过程的时间(含所需升温时间、透热时间、及组织转变所需时间)。 3.2加热时间与工件的有效厚度、钢种、装炉方式、装炉量、装炉温度、炉的性能及密封程度等到因素有关。 3.3工件的加热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T=KαD 钢的淬火工艺 加热 式中 T 加热时间,min; K 工件装炉方式修正系数; α 保温时间系数( min/mm); D 工件有效厚度(mm). 装炉方式:单层工件有间隔排放,K=1.0; 单层工件无间隔排放,K=2.0; 料盘堆放装料加热,K=1.1∽1.2; 小件散状堆放加热,K=1.3 ∽1.4。 钢的淬火工艺 加热 α 保 温 时 间 系(min/mm) 钢的淬火工艺 加热 有效厚度D 1.圆棒形工件按直径计算; 2.扁平工件以厚度计算; 3.实心圆锥体按离大端1/3高度处直径计算; 4.垫圈类工件,H ≤1.5(D-d)/2时,以H为有效厚度。(H工件高度或厚度,D工件外径,d工件内径); 5.套类零件,当H ≥1.5(D-d)/2时时,取1.5(D-d)/2为有效厚度,当D/d ≥7,而d ≤50时,按外径计算; 6.阶梯轴或截面有突变的工件,按较大直径或截面计算; 7.当工件形状较复杂时,应以工件主要部份有效厚度计算。 钢的淬火工艺 加热 4.加热速度 对于形状复杂,要求变形小的工件,必须控制加热速度以保证淬火畸变及开裂倾向,一般以30 ∽70 °C/h限速升温到600 ∽ 700 °C,在均温一段时间后再以50 ∽100 °C/h速度升温。 形状简单的中、低碳钢,直径小于400mm的中碳合金结构钢可直接到温入炉加热。 钢的淬火工艺 冷却 淬火介质 1.水:安全、清洁,对环境无污染,水温对水的冷却能力有强烈的影 响,淬火水槽温度应保持在40 °C以下。循环、搅动可增加水的冷却效果; 2.淬火油: 淬火油应具备的性质 (1)较高的闪点和燃点,以减少火灾危险; (2)较低的粘度,减少随工件带出的损失;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