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Fe2O4纳米胶束合成及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doc

MnFe2O4纳米胶束合成及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nFe2O4纳米胶束合成及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

MnFe2O4纳米胶束合成及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 杨 华1,龚明福2,邹利光2,张 松2,舒通胜2,周培华1 (1重庆市中医院放射科,重庆市 400021;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市 400037) 引用本文:杨华,龚明福,邹利光,张松,舒通胜,周培华. MnFe2O4纳米胶束合成及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7):7090-7096.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7.014 ORCID: 0000-0002-0666-9501(周培华)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MnFe2O4纳米胶束:铁酸盐(MFe2O4)纳米粒在结构上为金属粒子(M2+)和铁粒子(Fe3+)构成的内部支架,氧原子形成外围包被。通过分子工程改变M2+可获得不同弛豫活性的MFe2O4纳米微粒,其中MnFe2O4由于具有易于反磁化的特性,相对其他铁酸盐纳米粒具有更高的饱和磁化强度,被广泛应用在包括药物释放、生物传感及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同时,锰/铁纳米粒中Mn2+具有顺磁性,可明显缩短T1时间,因而可将锰/铁纳米粒用于磁共振双对比成像。 高温热解法合成铁氧化物纳米粒:第一步,金属盐与配体(如油胺、油酸等)结合形成能溶于非极性溶剂金属配合物;第二步,金属配合物在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逐级升温、分解、还原形成纳米粒的核心,这个步骤决定纳米粒的分散性;第三步,金属离子在纳米粒核心的表面吸附最终形成纳米粒,这个过程决定纳米粒的粒径。 摘要 背景:研究已证明,多个纳米粒簇样聚集或增大纳米粒的粒径可增加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但粒径的增大会降低纳米粒在体内的有效循环时间。 目的:合成MnFe2O4纳米胶束,检测其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高温热解法合成MnFe2O4纳米粒,以聚乙二醇-聚已内酯两亲嵌段聚合物自组装包裹MnFe2O4纳米粒,形成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对MnFe2O4纳米粒及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的粒径、形态、包被物、铁/锰构成比、分散性等参数进行表征。将不同铁浓度(0,0.01,0.02,0.03,0.04,0.06,0.08,0.1,0.2,0.4,0.6,0.8 mmol/L)的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或聚乙二醇-聚已内酯-Fe3O4溶液放于EP管中,利用磁共振测量弛豫率。 结果与结论:①MnFe2O4纳米粒呈单分散性,粒径约11 nm,Zeta粒径为(11.18±1.72) nm,铁/锰摩尔构成比为2.13∶1;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由十几个到数十个纳米粒聚集呈团状或簇状,粒径为52-86 nm,zeta粒径为(78.8±12.4) nm;②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或聚乙二醇-聚已内酯-Fe3O4的信号变化趋势相似,随着铁浓度的增加,T1WI信号强度先升高后降低;T2WI信号强度逐渐降低,且在T2*WI信号强度降低更明显;③结果表明,聚乙二醇-聚已内酯-MnFe2O4纳米胶束粒径适中,单分散性好,T2弛豫效能强,有望作为敏感的T2WI对比剂应用于磁共振分子影像。 关键词: 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纳米胶束;MnFe2O4;磁共振成像;分子影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纳米结构;磁共振成像;组织工程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1521);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一般项目(cstc2015jcyjA1338) Synthesis of MnFe2O4 nanomicell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gnetic resonance molecular imaging Yang Hua1, Gong Ming-fu2, Zou Li-guang2, Zhang Song2, Shu Tong-sheng2, Zhou Pei-hua1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ongqing 400021, 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nqiao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o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