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发电的发与展应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差发电的发与展应用

温差发电的发展与应用摘 要:综述了温差发是的基本原理、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温差发电的展望,着生探讨了目前温差发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发电效率的各种途径和措施。关键词:温差发电;温差发电材料;余热利用;前景展望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rmal energyAbstract: Th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is a basic principle,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rmal energy outlook, the health of the current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problems and improve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various approaches and measures.Keywords: thermal energy; thermal energy materials; waste heat recovery; outlook1 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 温差电效应是德国科学家塞贝克于1821年首先发现的,人们称之为塞贝克 (Seebeck)效应,即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两个接头存在温差时,回路中将产生电流,这一效应为温差发电技术奠定了基础。 如图1所示,A、B两种不同导体构成的回路,如果两个结点所处的温度不同(T1和T2不等),回路中就会有电动势存在,这便是温差发电技术的理论基础。当结点间的温度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下关系: 式中:--回路产生的电势;--所用两种导体材料的相对塞贝克系数。2温差发电的研究进展 当前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提高温差发电器件的效率、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范围。研究表明,温差发电系统的温差越大、热源温度越高、材料优值越高,发电的效率就越高。因此,提高温差发电器性能的主要方向是开发高优值的热电材料和高效的转换器结构。 目前,低效率是限制温差发电技术产业应用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对热电转换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热电转换效率是温差发电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用于温差发电的热电材料主要是半导体材料,如用于低温(3000C以下)的Bi2Te3 及其固溶体合金、中温(300~6000C)的PbTe2SnTe和高温(600~10000C)热电材料SiGe、MnTe 、SiRe2、CeS等。衡量热电材料优劣的指标为 “优值”ZT。要在效率和产业化方面实现有效竞争,应该保证室温(300K)下的热电材料的ZT3。热电转换材料领域现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包括绝缘层和导电层交叉分层、特定层的电荷与自旋态的优化设计和结构钠米化等,现在已经把热电材料的ZT提高到接近3。 在现有材料的条件下开发高效温差发电器也是研究的主攻方向。在这方面融合了许多先进设合了许多先进设计方法和多学科的理论。热电偶的优值除与电极材料有关,也与电极的截面和长度有关,不同电阻率和导热率的电极应有不同的几何尺寸,只有符合最优尺寸才能获得最佳的器件优值。同时,设计中还要对温差发电器的负载等性能以及结构进行综合考虑,采用优化、仿真和CAD等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另外,温差发电器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热、冷源的形式,研究它的传热方式、接触热阻、散热形式,几何形状及强化方法等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温差发电器设计的基础。2.1国外研究进展 自1821年Seebeck发现塞贝克效应以来,国外对温差发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47年,第一台温差发电器问世,效率仅为 1.5%。1953年,Loffe院士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利用煤油灯、拖拉机热量作热源的温差发电装置,在用电困难地区作小功率电源之用。到2O世纪60年代末,前苏联先后制造了1000多个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RTG),广泛用于卫星电源、灯塔和导航标识,其平均使用寿命超过10年,可稳定提供7~30V,80W的功率。美国也不甘落后,其开发的RTG输出功率为2.7~3o0W,最长工作时间已超3O年。1961年6月美国SNAP一3A能源系统投入使用,输出功率为2.7W,发电效率5.1%。1977年发射的木星、土星探测器上使用的RTG,输出功率已达到 155W。20世纪80年代初,美同又完成500~1000W军用温差发电机的研制,并于8O年代末正式进入部队装备。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开始关注温差发电在废余热利用中的价值,很多国家已将发展温差电技术列为中长期能源开发计划。日本开展了一系列以 “固体废物燃烧能源回收研究计划”为题

文档评论(0)

yd3272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