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节一第染色体与基因教案教材分析.doc

第五章节一第染色体与基因教案教材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学基础》教案 (第五章) 授课班级:78班 79班 谭桂甲 《生物学基础》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染色质和染色体) 授课班级:78班 79班 谭桂甲 第一节染色质和染色体 教学目标:1、掌握染色体的化学组成以及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特点与区别。 2、掌握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 3、掌握中期染色体的结构了解染色质、染色体的形态。 教学重点:1、熟悉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及组成。 2、了解染色质、染色体的形态。 教学难点:1、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成以及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特点与区别。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教学课时:8课时 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细胞内的一种形态结构,在细胞增殖周期的间期,经碱性染料染色以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染色质,而在细胞增殖的有丝分裂期中,才能看到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同的,两者的命名不同是由于它们分别表现了细胞增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运动形态,实际上是属于同一种物质,只是因细胞所处的不同时期和生理功能的不同而表现出形态上的差异。它们是细胞遗传的储存形式,因而是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 染色质最早是1879年弗莱明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强烈着色的物质。现在认为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染色体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又叫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间期是一个细胞生物学名词,是指一个细胞从这次分裂开始到下次分裂开始的这段时间周期。 染色质 染色质;染色质位于真核细胞核中央,伸展开的呈电子透亮状态, 一定条件下可活跃的复制转录。是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形成的高度有序的核蛋白体,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2、根据形态表现和染色性能区可分为间期核内低度折叠压缩,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 特点:1)伸展状态,螺旋化程度低,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而均匀的染色质。 2)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具有转录活性。3)大部分位于间期核的中央,一部分介于异染色质之间。4)在细胞分裂期,常染色质位于染色体的臂 异染色体:在间期核内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特点:1.螺旋化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碱 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2.一般位于核的边缘或围绕在核仁的周围。3.转录不活跃或无转录活性。4、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结构性异染色质是指各类细胞的全部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在中期染色体上常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区、次缢痕等部位;具有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在复制行为上,较常染色质早聚缩晚复制 兼性异染色性:在某些细胞类型或在一定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丧失转录活性,变为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的总量随细胞类型而变化,一般胚胎细胞含量少,高度分化的细胞含量较多,说明随着细胞分化,较多的基因渐次以聚缩状态而关闭。因此,染色质的压缩折叠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 常、异染色质的区别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 螺旋化程度 低 高 染 色 较浅 较深 间 期 核中央 核边缘 分裂期 染色体臂 着丝粒区和端粒区 活 性 常转录 很少转录 复制时间 S 早、中期 S 晚期 3、根据功能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 活性染色质:具有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 非活性染色质:不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包括异染色质和部分常染色质? 核小体是组成真核生物染色质(除精子染色质外)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是由DNA与四对组织蛋白(共8个)的复合物,其中有组蛋白H2A和H2B的二聚体两组以及H3和H4的二聚体两组。另外还有一种H1负责连结两个核小体之间的DNA。核小体假说是在1974年,由与罗杰·科恩伯格等人首次提出的。DNA酶消化染色质可以球状小体一颗颗分开,说明小体之间的连接部分是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