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标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美] 华 特·B·科勒涅斯 工具性与人文性从来就不该对立,如果把它们分为两张皮,那么每张皮都是单薄的。 洪宗礼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工具性 工具性的起源及演变。(暗含着文道之争) 如果说文白之争(选文主要是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争论)是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争的“主旋律”,那么文道之争则是二十世纪后期语文教育论争的一支“交响曲”。 A、“五四”后,确立新语体后,新派人物由“文言语体”而深入到它所表达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守护“白话语体”而大力宣传用白话语体表达的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新观念(道);旧派人物则从卫护“文言语体”出发坚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抨击新文化、新观念(道)。在双方的对立中,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转移到“道”上来。因此,从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文化转型看,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既表示着语体的变革,更表示着思想意识、精神观念的变革。此一时期(20年代),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学家高举“工具说”的大旗,明确了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等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价值,初步为语文学科争得独立地位。 B、1942年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学“训练不切实,教学不得法”的现实,指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项,在生活中是必要工具的一种。” 文与道用之于语文教学,表明了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国文的学习,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双重特点。这一点,在旧中国的课程目标讨论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C、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批判旧有道德观念和封建买办思想,宣传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中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这就导致了“文”和 “道”的失衡,引起了五十年代末的“文道之争”。1963年,在“语文教学目的与任务”大讨论中,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话,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1963年他发表《说工具》一文,指出:语文是“人们用来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工作的工具。”他强调语文教学一方面“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做到“文道统一”。 D、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文和道的关系被严重歪曲和颠倒了,语文教学成了重灾区。1978年教育拨乱反正,针对文革期间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叶圣陶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学科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1980年,1986年,1988年,1992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都肯定“语文是工具”,明确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统一的。 E、90年代末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是因为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引发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追求语文的标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掀起一个人文思潮,出现了排斥甚至否定“工具性”,而提倡或者弘扬文学性的极端论调,这是违反文道统一原则的。2001年新课标(实验稿),2011年确定稿都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它与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的理论跋涉和实践探索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一致的。 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及实施. 工具性,是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应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 《新课标》还赋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新的内涵,即“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要求教师地借助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发展语言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传承人类文化的精髓,让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新课标》拓宽了语文工具的实施途径,“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工作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交流表达中,让语文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性的作用。 “工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