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道的基本特征及施工处置要领概述(定稿).doc

岩溶隧道的基本特征及施工处置要领概述(定稿).doc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溶隧道的基本特征及施工处置要领概述(定稿)

岩溶隧道的基本特征及施工处治要领概述 ——王兴彬 1、岩溶及岩溶隧道概念 2、岩溶形态及其发育条件 3、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危害 4、隧道设计与施工中岩溶预报 5、岩溶隧道施工处治 6、岩溶隧道风险管理 1 岩溶及岩溶隧道概念 1.1 岩溶 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由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的以及由于这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形态的总称。是形成“奇峰异洞”的自然现象。 “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上石灰岩高原的地区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于1966年将“Karst(喀斯特)”改为“岩溶”,国际学术名称仍需使用“Karst(喀斯特)” 1.2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有3类: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全球分布占地球总面积的10%,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东部、重庆东南部等省(区)、广东北部、福建北部分布广泛。 1.3 岩溶地貌 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表现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所有很大危害,如地表保水性差,诱发水土流失、泥石流、暴雨洪灾;造成建筑物塌陷、沉降、移位;边坡失稳、隧道及地下工程涌泥突水等。 1.4 常见岩溶现象名称 1.4.1 土洞 土洞,发育在可溶岩上覆土层中的空洞。其形成需有易被潜蚀的土层,其下有排泄、储存潜蚀物的岩溶通道。当地下水位在岩土交界面附近作频繁升降时,常产生水对土层的潜蚀而形成土洞。 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落的地质现象。 1.4.2 溶沟(溶槽)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3 落水洞 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逐渐扩大,形成落水洞。 1.4.4 溶洞 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溶蚀灰岩,形成溶洞。 1.4.5 漏斗 因地下溶蚀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天坑)。 1.4.6 洼地 因地下溶蚀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洼地)。 1.4.7 坡立谷、天生桥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8 干谷、石林 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1.4.9 暗河 主要是在喀斯特(岩溶)发育中期形成的。它往往有出口而无入口。高温多雨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最有利于暗河的形成。在地层褶皱的轴部、裂隙和断裂部位、可溶岩同非可溶岩的接触处和排水基准面附近常发育暗河。暗河有自己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系统。大的暗河也形成地下河系,主要沿构造破裂面发育。 1.5 岩溶隧道 隧道围岩为岩溶区,由于岩溶形成的条件,凡是有裂隙、风化的溶岩已经溶解、崩塌形成溶洞,未溶解的必定为完整的基岩,比较稳定。因此隧道围岩为I、II级和以岩溶充填物为主的V、VI级,依据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管道的分布及通联性,伴有涌泥、突水等地质灾害现象。 2 岩溶形态及其发育条件 2.1 岩溶形态 由于溶蚀作用和由此引起的机械冲刷坍陷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表与地下形成的奇特地形形态有十几种,如:溶沟和石芽、溶蚀裂隙、漏斗、溶蚀洼地、落水洞、坡立谷、峰林、干谷、溶洞、暗河等。 溶沟 石牙 漏斗 洼地 落水洞 峰林 溶洞 天生桥 2.2 岩溶发育阶段 可以岩溶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1)发育初期,大多是石芽、溶沟,逐渐发育成溶斗和落水洞,为岩溶发育的幼年期。 (2)岩溶地貌进一步发育,地下洞穴大量发育,并且互相贯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面以上,溶洞干涸,地下水面以下的洞穴充水,形成地下河,为岩溶发育的青年期。 (3)进一步发育,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的顶板开始崩塌,地下河的某些段塌顶成为地面河。岩溶地貌进入中年期。 (4)最后,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石灰岩的残积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