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五章红外吸收光谱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仪器分析》第五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光谱产生的历史: 红外辐射1800年被发现,1900-1910年间才被利用,是二战期间为了解决合成橡胶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与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法成为四大谱学方法。 一、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二、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比较 1. 相同点: 都是分子吸收光谱,都反映分子结构的特性。 2. 不同点: 所用光源与起源不同 研究范围 光谱的表示方式 特点 把双原子分子看成是谐振子,用量子力学来处理,得分子的振动能Ev与谐振子振动频率间的关系为: 双原子分子并非理想谐振子,计算出的基频吸收带只是一个近似值,非谐振子的双原子分子的真实吸收峰比按谐振子处理波数低。 用谐振子振动的规律近似描述分子振动。 ? = 0→? =1 产生的吸收谱带称基本谱带或基频峰 最强 ? =0→? =2,3产生的吸收谱带称倍频峰 弱 -CH2-为例 H2O 振动自由度3种 II.吸收峰增多原因: 1、产生倍频峰( ?=0? ?=2、?=3?)和组频峰(各种振动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统称泛频 2、振动偶合—相邻的两个基团相互振动偶合使峰数目增多 3、费米共振—当倍频或组合频与某基频峰位相近时,由于相互作用产生强吸收带或发生峰的分裂,这种倍频峰或组合频峰与基频峰之间的偶合称为费米共振。 (i)1350~1000cm-1区域主要是C—O、C—N等单键的伸缩振动及C—C单键骨架的振动。 (ii)1000~650cm-1区域主要是C—H的弯曲振动吸收。其吸收峰可用来确定化合物的顺反构型或苯环的取代类型。 烯烃的δ=C-H吸收谱带出现于1000~700 cm-1 芳香环的δ=C-H振动吸收在900~650cm-1出现1~2个强度相当大的谱带,它们的位置取决于苯环的取代类型。 内部结构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一般均采用双光束。将光源发射的红外光分成两束,一束通过试样,另一束通过参比,利用半圆扇形镜使试样光束和参比光束交替通过单色器,然后被检测器检测。当试样光束与参比光束强度相等时,检测器不产生交流信号;当试样有吸收,两光束强度不等时,检测器产生与光强差成正比的交流信号,从而获得吸收光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结构框图 特征区   常把能代表基因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的基团频率,其所在位置称为特征吸收峰 a、化合物具有哪些官能团,第一强峰有可能估计出化合物类别; b、确定化合物是芳香族还是脂肪族,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主要有C-H伸缩振动类型来判断。C-H伸缩振动多发生在3100~2800cm-1之间,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 cm-1为不饱和烃,低于3000 cm-1为饱和烃。芳香族化合物的苯环骨架振动吸收在1620 ~1470cm-1之间,若在1600±20、1500±25 cm-1有吸收,确定化合物是芳香族。 指纹区 A、作为化合物含有什么基团的旁证,指纹区许多吸收峰都是特征区吸收峰的相关峰。 B、确定化合物的细微结构 红外吸收光谱图 例3:由元素分析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H6O2,测得红外光谱如图,试推测其结构。 解:由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1+ 4-6/2= 2 特征区:3095cm-1有弱的不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与1649cm-1的vc=c 谱带对应表明有烯键存在,谱带较弱,是被极化了的烯键。 1762cm-1强吸收谱带表明有羰基存在,结合最强吸收谱带1217cm-1和1138cm-1的C-O-C吸收应为酯基。 这个化合物属不饱和酯,根据分子式有如下结构: (1)CH2=CH-COO-CH3 丙烯酸甲酯 (2)CH3-COO-CH=CH2 醋酸乙烯酯 这两种结构的烯键都受到邻近基团的极化,吸收强度较高。 普通酯的vC=O在1745cm-1附近,结构(1)由于共轭效应vC=O频率较低,估计在1700cm-1左右,且甲基的对称变形振动频率在1440cm-1处,与谱图不符。谱图的特点与结构(2)一致,vC=O频率较高以及甲基对称变形振动吸收向低频位移(1 365cm-1),强度增加,表明有CH3COC-结构单元。vsC-O-C升高至1138cm-1处。且强度增加,表明不饱和酯。 指纹区:δ=CH 出现在977和877cm-1,由于烯键受到极化,比正常的乙烯基δ=CH位置(990和910cm-1)稍低。 由上图谱分析,化合物的结构为(2),与标准图谱对照可得以证明。 本章作业 1、2、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